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灸治疗痛经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灸治疗痛经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痛经患者辨证分型行针灸治疗。结果60例患者治愈5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7%,治愈率88.3%。结论针灸治疗痛经见效快,费用低,疗效显著。

【关键词】痛经;针灸;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28-01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中发生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中医学认为痛经主要由于寒湿凝滞和肝郁气滞或肝肾亏虚和气血不足而引起,本院应用针灸治疗痛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年龄20-42岁,平均31岁,临床表现为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则剧痛难忍,并随月经周期发作。

1.2辨证分型实证包括寒湿凝滞和肝郁气滞,虚证包括肝肾亏虚和气血不足。

1.2.1寒湿凝滞型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冷痛,按之痛甚,重则连及腰脊,得热痛减,经水量少,色黯,常伴有血块,苔薄白,脉沉紧。

1.2.2肝郁气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经行不畅,月经量少,常伴有血块兼见胸胁胀痛,舌质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

1.2.3肝肾亏虚型经后或经后期小腹酸痛,痛连骶尾,月经量少,腰、背、膝酸软无力,或出现头晕耳鸣,舌质淡,脉沉细。

1.2.4气血虚弱型经后期或经后小腹隐痛,重坠感,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并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脉沉无力。

1.3治疗方法

1.3.1基本处方子宫、大赫、关元透中极、地机、至阴、次髎。

1.3.2随证加减寒湿凝滞:加水道;肝郁气滞:加支沟、阳陵泉或外关、丘墟;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溪、照海;气血虚弱:加百会、阳池、中脘、足三里。

1.3.3施针方法每次月经中期开始,每日1次,7-10d为一疗程。针刺前令患者排空小便,子宫穴、大赫穴向下斜刺,使针感传至会。关元透中极,针刺时从关元穴进针透向中极,局部酸胀为度。次髎操作时采用俯卧位,于第二骶后孔中刺入5cm,捻转1-2min,使小腹部及会发热或重胀为度。百会穴用迎随补泻或隔姜灸法。其他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地机、至阴隔日加灸1次,每次每穴20min。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治愈:痛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显效:痛经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3治疗结果

60例患者中,寒湿凝滞型痛经16例,治愈14例,显效1例,无效1例;肝郁气滞型痛经36例,治愈35例,显效1例;肝肾亏虚型痛经4例,治愈2例,无效2例;气血虚弱型痛经4例,治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7%,治愈率88.3%。

4典型病例

李某,25岁,未婚,每次经期腹部胀痛连及两肋伴经行不畅,月经色暗,有血块,就诊时正值行经第1天,疼痛难忍,大汗淋漓,苔薄白,脉沉弦。诊断为肝郁气滞型痛经,按上述肝郁气滞型针灸并用,当时痛止,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完全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5讨论

子宫穴配大赫穴均善治妇科病,子宫穴为奇穴,有调整子宫功能之用,而大赫穴为肾经穴位,下当子宫位置,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原则,对子宫诸疾,特别是肾虚,元气不足者多有良效。腹部穴的针刺角度,认为凡是腹部的腧穴均宜呈70度角向下斜刺为好。若直刺,尤其是向上斜刺,往往会出现腹胀之弊。

百会、阳池、中脘、足三里,百会的位置最高,为阳气所居,阳池为三焦原穴,原气通过三焦布散于全身。十二原穴均与原气关系密切,故阳池穴与原穴的关系尤为密切,中脘为胃募腑会,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后天之本,故本穴补中益气的效果尤佳。该方不仅用于痛经的气虚证,凡是中气不足或中气下陷者均可用本方予以加减,诸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肾下垂、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虚喘、眩晕等可收到满意效果。地机是脾经郄穴,能通调气血、至阴为膀胱经井穴,胞脉系于肾,肾与膀胱相表里,泻膀胱经的井穴,可治胞宫的病,实验证明至阴可以调整宫缩治痛经效果较好,次髎能调整局部气血,三穴组合疗效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