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旨在对生态城市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对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出技术要求,梳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并对其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技术路线,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city.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eco-city plan are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a complete technical route is formed to guide the pla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ty, plan,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发展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2]。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前提,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

2我国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都做了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王如松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1]。朱坦教授认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6]。毛峰教授认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3]。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目标。

朱坦教授提出我国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1)地区差异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2)注重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在全面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从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出发,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并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指导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为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突出重点领域的建设。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大体说来,主要的建设领域在于:强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生态产业体系与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在内的水体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即进行生态水域的建设;注重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交通建设、自然资源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6]。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点,更好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运用战略选择的SWOT方法,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以及目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定位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通过与周边城市对比,分析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SWOT分析法形式上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分析含义;内容上,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生态城市建设相关内外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适合的对策。首先对规划城市进行关键因素分析,然后通过优势与机遇(SO)、劣势与机遇(WO)、优势与挑战(ST)、劣势与挑战(WT)四个条件因素进行组合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资源环境支撑系统承载力分析

该部分主要包括水资源分析,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总量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森林资源分析、能源分析等内容,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找出生态城市发展的“短板”,以此作为承载力限值,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工业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城市发展能被地方资源、环境所接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规划之初,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于确定城市发展潜力和识别其限制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按照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应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内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功能高效,即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自然、技术、人类充分融合;城市内的废弃物排放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受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对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理解,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是分析构成当前生态系统健康中不利因素的根本原因,以便提出适当的对策,引导城市向以“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区域性”为特征的健康方向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认为,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局部点或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的安全的空间格局,称之为生态安全格局,它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典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现存或潜在的乡土物种分布地,构成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辐射道(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连接的低阻力通道)、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的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等。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就是根据区域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子,对资源环境要求与区域资源现状进行匹配分析,确定适应性的程度,划分适宜性等级,从而为制定区域生态发展战略,引导区域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划分,构建保障城市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要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案,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规划实践活动,总结出如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图1),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5结语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精髓的实践体现;系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技术方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梳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经过不断努力,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图1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Vol.25,NO.1,Jan.2011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NO.5,2010.

[3]毛峰,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Vol.18,NO.1,2008.

[4]陆明,郭嵘,齐刚.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5,NO.4,2003.

[5]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Vol.25,NO.8,2005.

[6]朱坦,吕建华,丁玉洁.生态城市:内涵 特点 挑战[J].建筑科技,NO.1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