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些往事,不忆也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些往事,不忆也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过有痕,雁过留声。人忙碌了一生,一旦闲下来,难免会时常想起过往的人与事。若能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才能从回忆中获得一份充实与恬适。但若因回忆而感到痛苦不堪,也便远离了回忆的境界。

李淑珍(化名)是一位退休女教师,今年65岁,虽然丈夫去世较早,但儿女们都很懂事孝顺,接她到城里同住。总体看来,她的生活也算如意。可是近来,李淑珍总是做恶梦,还时常在睡梦中被响动惊醒,心里很害怕,夜夜失眠;白天头昏脑胀,没有精神,吃饭也大不如前,就像生了什么疾病一样,不但心里憋闷,对什么事也不感兴趣,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这种情况在她清明节回老家的那段时间里更严重了。儿女见状,带母亲到医院做了体检,并没有查到什么病,怕母亲是有了心病,就又带她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李淑珍慢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她19岁中学毕业就到村小学教书,先后经历了挣工分教学的“队办老师”时代和待遇较低的代课教师、民办教师的岁月。直到上个世纪90代初,国家推行取消民办教师的教育改革,她才转为正式的人民教师。这本是一件大喜事,可她的丈夫却在去县城给她办理转正手续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这件事让她既悲痛又内疚,至今难以释怀。今年初,经人介绍,李淑珍认识了一个退休干部,两个人也合得来。现在,对方想尽快把结婚手续办了。

讲到这里,心理医生已经评估出了李淑珍的情况:她的脑海中会不断出现丈夫遭遇车祸的惨状,这种可怕的画面让她很痛苦;再加上丈夫的死和她有关,自责和内疚感一直缠绕着她,所以当她再找伴侣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进而出现难以入睡、过度警觉、过度惊吓的反应。这种情况属于延迟性发生的中度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在创伤事件发生3个月后出现,但也可能在事发后数个月至数年间延迟发作。人们在遭受天灾人祸,亲历伤痛,失去亲人朋友,或者目睹他人的伤亡等创伤事件之后,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灾难事件带给人们的心理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就会形成心理阴影潜伏下来,造成长期的、甚至永久性的心理创伤。这个心中的“暗疾”,随时可能诱发存在于记忆中的创伤经验,逐步蔓延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当人遭遇创伤后,创伤事件中的经历、想法或知觉等痛感的记忆会不断地入侵当事人的大脑,使其十分痛苦;当事人还可能对环境的反应持续地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出现难以入睡、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过度警觉、过度惊吓的反应。还有些当事人会持续逃避和此次灾害有关的刺激或情境。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多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缓解直至痊愈。如果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通过个人努力后,仍然走不出应激状态,也就不可能实现彻底的自愈。这时就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

李淑珍的症状就符合以上“回闪”(痛苦画面反复出现)、避免接触(不愿与人交流)、警觉(睡眠障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三联征”的标准。她的状况显然与丈夫在车祸中去世一事有关,她带着自责、内疚的心理再次找老伴儿以及清明节回老家睹物思情,诱发了心里的“暗疾”,使应激的“重建和再度平衡”机制失调而发病。

针对李淑珍的情况,我们为她量身制定了治疗方案,主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她改变不愿意接触人的封闭状态,转变其关于找老伴儿一事的错误认知观念;运用NLP技术(这个技术处理的是一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处理她和去世丈夫的夫妻关系问题。

治疗过程中,我们引导她把那些反复“回闪”的画面放进一个电视机里,调低荧幕的亮度,把电视机变小直至推到自己看不到的远方。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让她想象心里憋闷的感觉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然后改变为自己感到舒服的形状和颜色,最后把它变小。 经过一个疗程(6次)的治疗,李淑珍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完全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我们就建议她自己在家继续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练习,以巩固疗效。

当1个月后我们进行回访时,李淑珍与初来咨询中心时的状态完全不同,精神饱满,兴致勃勃。还告诉我们,她已经办好了结婚手续,现在生活很幸福。

心理医生提醒:

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要积极接受专业的、系统的心理治疗。对于经历过创伤事件的朋友,一定要重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灾难后身心若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感,要主动寻求心理危机干预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

有效预防首先是要保障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适当的休息,维护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其次,主动向亲人、朋友、心理辅导员、医生讲述内心的感受和症状,寻求适当的帮助;第三,通过放松肌肉训练、洗热水澡、听音乐、深呼吸、聊天、祈祷或锻炼的方式来放松心情;第四,可以适当地投入工作,或参与社区活动,以此来转移注意力;最后,当通过自我努力不能有效控制相应的症状时,应该向心理医生甚至精神科医生求助,防止社会交往等功能继续下降。切忌靠喝酒、吸烟、吸毒等不良方式来逃避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