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汤之问棘也是已”句读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逍遥游》中有一个句子,因为它的句读原因,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颇多困扰和争议。我们不妨摘录相关原文于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辨也。
在这个语段里,有一个转捩句“汤之问棘也是已”,它后面使用了句号,这个“是”应指代上文“小大之年”的内容无疑。但从此句中的“也”字来看,它明显具有提起下文的作用,来呼应前文中两次出现的“鲲鹏”形象。
我们查看《逍遥游》一文的出处是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54年版)。此版本到2012年2月再版时仍沿用了上述的句读。但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在《庄子集释》中,“汤之问棘也是已”句前的内容独立成段,“汤之问棘也是已”及句后的内容另起一段(而教材将此两段合为一段),而且没有造成语意上的困扰和争议。
清代郭庆藩所著的《庄子集释》是一本庄子研究集大成的书,也是后来众多庄子后学奉为圭臬并引为研究底本的书。他们虽然大都以《庄子集释》为研究底本,但是对“汤之问棘也是已”的句读使用和意群归属还是有不同考虑的。例如马叙伦的《庄子义证》中虽没有使用新式标点,但把它归到句前这个意群中。而闻一多对此多有考证,认为“此句与下文语意不属,当脱汤问棘事一段”。此论深得陈鼓应的赞同,在他的为今人推崇和喜爱的《庄子今注今译》一书中,依闻一多之说,据唐僧神清《北山录》补出了缺失文字:
汤之问棘也是已: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陈鼓应在“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使用了冒号。当代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庄子著作——例如同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曹础基著《庄子浅注》(2000年版)、孙通海著《庄子》(2007年版)、方勇著《庄子》(2010年版)都如出一辙地在这个句子后面使用了冒号,并作了另起一段的处理。
要厘清“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的标点应当为何,我们不妨追索一下“汤之问棘”的内容究竟为何。“汤之问棘”典出《列子·汤问》。殷汤问他的大夫夏革(字子棘):“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夏子棘的回答里有如下内容:
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在这里,“汤之问棘”的主题“巨细”、“修短”之辨与《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是一致的,问题是在《逍遥游》中,“汤之问棘”的内容被庄子分引于“汤之问棘也是已”一句的前后处。现在,我们好像还找不到一个较为完美的标点来表示前后文都源出于“汤之问棘”,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引用时,要么把出处放在引用之首,要么把出处放在引用之尾。因此在“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使用冒号亦不失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其理由如下:
第一,比照“汤之问棘也是已”前后文的运笔详略,引用详略可知。前文“小大之年”的内容写得简,引用时对内容还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将“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概括为“朝菌不知晦朔”,将“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提炼成“蟪蛄不知春秋”。而后文“斥鴳笑鹏”的内容写得详,除引用时内容几乎照用外,庄子还极尽想像夸张之能事,展现了大鹏由北徙南的壮观图景:声势之磅礴、飞之高、去之远,其意出尘外,奇特恣纵,令人心惊魄动。接着又把斥鴳嘲笑大鹏之事加以铺张扬厉,诡谲荒诞,生动形象,突出了小大之辨的结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笔锋所扫处,偏重于后文无疑,所以,“汤之问棘也是已”也意属后文为佳。
第二,很显然,庄子要以引用“鲲鹏”为由头,继续构建他瑰玮的寓言王国,通过“也是已”来呼应前文两次出现的“鲲鹏”形象。在开篇“鲲鹏”以天风海雨之势登场后,第二次以“《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导入,第三次以“汤之问棘也是已”导入,形成了鲁迅所谓的“辟阖”的结构美:“辟”者,想象宏恣也,“阖”者,呼应收束也。更为重要的是,它典型地贯彻了庄子自己“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的创作方法。“所谓寓言,就是假借形象思维,寓理于事,表达己意;所谓重言,就是借重古人之言以申明作者自己的观点;所谓卮言,就是依文随势而出现的一些零星之言。”[1]正如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指出的,本文以鲲鹏为寓言,以蜩与学鸠笑大鹏为卮言,以“汤之问棘”为重言,达到了“三言一体”,互相辅助,互相映衬的艺术高度。由此可知,在“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使用冒号的作用了。
第三,“汤之问棘也是已”意属后文,不仅产生结构美,产生重言的呼应效果,而且通过三次不同侧面的大鹏形象叠加,层层推进,深化了大鹏雄伟高大的形象,营造了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把读者的美学享受和形象期待感(令后世无数人倾倒的大鹏形象)推向了一个高峰。然而在结尾处,却急剧地反向收束于“有所待”,造成了巨大的反衬效果,同时为“无所待”的至人出场作出铺垫。“烟雨迷离,龙变虎跃”(胡文英《庄子独见》),“至人”一出,烟消云散,万籁俱寂,此种跌宕错落奇景,真令人击节赞叹!所以,“汤之问棘也是已”理当服务于“大鹏”这一核心形象,为之增色增辉!
教材将“汤之问棘”的内容合并为一段是可取的,但“汤之问棘也是已”后面应改用为冒号。
注释:
[1]方勇,《庄子》前言,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页。
(王富云 福建省宁化一中 3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