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近自然,让孩子在“玩”中学科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近自然,让孩子在“玩”中学科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植物,更多地接触小动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关爱之情。在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和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数学的教育。在玩中亲身感知冰、雪等自然现象。

关键词

亲近自然 探究 学科学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自然的、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这些事物的探究最能激发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热情。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电脑的普及,现在年轻的父母大多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去感知自然界的美好,探究自然界的奥秘。4~5岁的孩子热衷讨论的是游戏如“偷菜”“大战僵尸”之类的话题。因此,教师更应该带领孩子多亲近自然,引导孩子在“玩”中学科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幼儿园的一角,就是我和孩子们的乐园。

一、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植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获得感性经验

春天来了,是迎春花告诉我们的。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着春天的信息,用心感受着春天的变化。

(一)杨树上的“毛毛虫”

这天户外活动,孩子们玩得正高兴,珠珠和佳慧手里举着个东西跑到我面前,“老师,这是什么啊?”我一看故作好奇地问:“呀!从哪儿捡来的毛毛虫?吓了我一跳!”她俩咯咯地笑起来。孩子们围拢过来,我们跟着她俩来到杨树下。

树下这么多“毛毛虫”,不一会儿孩子们每人手里拿了一条。“老师,这是什么呀?”孩子们有些迫不及待,七嘴八舌地问。我反问道:“这是从哪来的呢?”他们抬头看看,树上还长着好多呢。“这是杨树上长的。”“它像什么?”“像毛毛虫。”“小朋友们真聪明,这是杨树的花。”“老师,杨树上怎么只有花没有叶子?柳树上只有叶子没有花?”我知道孩子们对这个问题又产生了兴趣,我告诉他们:“在春天有些树是先开花后长叶,有些树是先长叶后开花。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幼儿园的树像杏树、桃树、香椿树、石榴树、泡桐树等,哪些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哪些树是先长叶后开花,还有和这两种情况不一样的吗?这样又一个科学探索活动形成了。”孩子们拿着“毛毛虫”,穿梭在杨树间嬉戏着,笑声一片。

(二)韭菜长高了

这天,我带孩子们来到种植区域,有了前几次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探索春天的兴趣更浓了,一到户外,快乐的就像一只只小鸟,积极关注周围的变化。“老师,我找到春天了。”“春天在哪呢?”我惊奇地问。小雨高兴地拉着我的手,指着那片绿油油的韭菜地。“看,韭菜长高了。”“为什么韭菜现在长高了,前几天却不长?”“马爷爷给韭菜浇了水。”“前些天冷,这几天暖和了。”……孩子们回答得都非常好,通过观察韭菜,他们知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并间接地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适当的温度的经验。根据以前讲过的故事《小熊种豆子》及木箱里、阳光下种植豆子获得的经验,孩子们总结出植物的生长与阳光、水、温度、空气有关,从而丰富了孩子的感性认识。

跟随春天的脚步,孩子们还发现柳树上甜滋滋的柳椹、漫天飞舞的柳絮;杨树上长出的绿叶;从南方归来的燕子;种植区植物的生长;姹紫嫣红的鲜花……从发现春天的一抹新绿到春色满园,孩子们观察着、探索着、记录着、体验着、快乐着。

二、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小动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关爱之情

夏天,在树荫下孩子们自由地玩耍,捉蜗牛、看蚂蚁搬家、把大雨过后冲到塑胶地板上的蚯蚓送回泥土中。

(一)蜗牛有牙吗

又到了户外活动时间了,孩子们三五成群,他们兴致勃勃地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的在看蚂蚁爬,有的在捉蜗牛玩,他们还不停地交流着,我饶有兴致地看着、听着。晨晨和康康正在玩蜗牛,就听晨晨说,“康康,你说蜗牛有牙吗?”他俩拿着蜗牛仔细地看了好几遍也没找到答案。这时抬头看见了我,就问,“老师,你说蜗牛有牙吗?”这个问题一下子也难住了我,我只好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回家让爸爸妈妈帮着上网查一查,好不好?看明天谁能把正确答案告诉大家。

下午放学时,我布置了作业:搜集蜗牛的有关资料。第二天一早,孩子们一入园就叽叽喳喳说起来了,“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我在网上看到了放大的图片。”“它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子,对植物有害。”“蜗牛爬过后会有一条亮晶晶的痕迹。”“蜗牛外边有壳,身体软软的。”……我及时组织了一场讨论,并让每个孩子说一说,然后我们一起小结,最后我把小贴画奖励给了每个孩子,我想,这可以激发孩子们探究科学的热情和信心吧!“捉几只蜗牛养着吧,让我们用心观察,来验证一下我们刚才说的是不是正确的?”孩子们一阵欢呼。

(二)塑胶地板上的蚯蚓

一场大雨过后,空气特别清新,混杂着泥土和小草的味道。我带孩子们去散步,看今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塑胶地板湿漉漉的、软软的,踩在上边还发出扑哧、扑哧的声音,孩子们开心地踩来踩去。这时,乐乐大声说,“快看,蚯蚓。”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了过去。“老师,这还有一条呢。”这时孩子们的小脑瓜又闲不住了。“蚯蚓怎么会跑到塑胶地板上来呢?” “是被大雨冲上来的吧?”“它躺在这里会不会死啊?”“如果小朋友没看见给踩死了怎么办呢?”……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把蚯蚓送回家。

我拿起一条蚯蚓把它放回草丛里,又拿起另一条蚯蚓从中间一掐两截,孩子们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老师,它是益虫,你怎么把它弄死了?” 语气中有不满,有伤心。“它会死吗?过几天你们就知道了。”“它真的死不了吗?” 孩子们的好奇心又被调动了起来。我拿出随身携带的塑料袋(这可是我的法宝之一)把蚯蚓放到里边,捧了些泥土,放上几片枯叶。我知道孩子们又会有了新的发现——蚯蚓的再生能力。

这个夏天,我们的养殖角又多了新朋友——蜗牛和蚯蚓。

三、在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和操作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数学的教育

秋天到了,秋风吹,树叶落满地。孩子们特别喜欢捡树叶,边捡边说,这细长的是柳树的叶子,像大人手掌的是泡桐树的叶子,卵形的是杨树的叶子……孩子们最喜欢做的就是捡树叶然后递给我,看我把大捧的树叶洒向天空,看树叶像蝴蝶一片片飘落,然后是一片欢呼声。从杂乱地抓起一把树叶递给我到后来会抓着叶柄一片一片地捋顺了,这是一个尝试的、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一个一个放在一起就是许多个;知道了一片一片捋顺了手里可以抓得多。孩子们还能按我的要求按数取物,如捡5片小树叶,捡10片大树叶,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在玩的过程中还练习了分类:把大树叶放在一起;把小树叶放在一起;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一起;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一起。孩子们还开心地在塑胶地板上用树叶摆各种图形、造型,还发现1块塑胶地板是正方形的,2块是长方形的,4块在一起也可以是大的长方形,还可以变成正方形,那6块呢?8块呢?……这不仅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还发展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在玩中亲身感知冰、雪等自然现象

下雪了,下雪了,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孩子们有些坐不住了,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在简单说了注意事项后带孩子们来到院子里,孩子们伸出小手,仰着小脸,雪花落在脸上、手上,有的还调皮地钻到孩子们的衣领里。“雪花落在手上什么感觉?”“凉凉的。”“咦?雪花怎么不见了?跑哪去了?”“化了。”“化成什么了?”孩子们看着自己有点儿湿的小手,“老师,化成水了。”我引导孩子们说出了,雪是凉的,手是热的,雪遇热化成了水。这是孩子们亲身体验后的经验。雪下大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进教室。雪停了,看着厚厚的雪,孩子们特别兴奋。我们堆雪人、攥雪球、打雪仗,通过攥雪球孩子们更进一步感知了雪是冰凉的,遇热化成水。“雪能吃吗?”不知谁问了一句。我选择了孩子们认为最干净的雪捧了两捧放在塑料袋里,然后带孩子们回教室了。等雪融化了,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找到了答案。

孩子们好奇好问,说不上对什么就感兴趣,这不,对楼房排水管子末端结的粗粗的冰柱又产生了兴趣,孩子的模仿力强,有一两个孩子摸,其他孩子就会都前去摸一摸,他们感知了冰是凉凉的、滑滑的、硬硬的。

“这冰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让孩子们自己找答案。“是从楼顶流下来的。”“雪融化成水,顺着排水管道往下流,因为冬天天气特别冷,水还没落到地面就结成了冰,越结越多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孩子们在玩中,在快乐中,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感知了冰和雪的基本特性,知道了雪遇热化成水,水遇冷结成冰的科学常识。

新《纲要》指出,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会使幼儿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可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