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业化语文:中职语文教学新范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专业化语文是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范式转变的新探索。在本质上,它是为学习主体生命发展所需的语文素养和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素养服务的语文。它的基本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与个性理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以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其在课程、教材上具有“基础型+专业化”双版式特色,在教法和学法上具有专业化、多样化特征。
关键词:专业化语文;中职;语文教学;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52-03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基本上沿用普高模式,没有职教特色,不能融入到职教课程体系之中。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必须转变范式,要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为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服务,以适应时代需求。
专业化语文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笔者认为,“专业化语文”是以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以服务专业素养为导向,而形成的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认识。专业化语文的建构既有其理论上的必要性,更有现实必要性。
(一)专业化语文之理论上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对“语”(口头语言)和“文”(书面语言)构成的信息载体的教与学的过程。①语文教学活动涉及的要素可以分为三大类别: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客体(教材等信息资源)、教学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间沟通的介质(包括方法、手段、工具等)。而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主体、教学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沟通介质,不仅与普通中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中职语文教学有必要对已有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整合,而形成自己的范式。
(二)专业化语文之现实必要性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不足、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是学习动力不足,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我学习语什么?”虽教师强调,学习语文是为了提高语文素养,但如此空洞的话语是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没有了学习动力,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所以,中职语文必须有异于高中语文,它不仅要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同时也要为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服务,要实行专业化语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专业化语文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与个性理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是同类事物的共同之处,即普遍性;个性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即特殊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以劳动为生存方式,这就是人的共性;同时,劳动创造了人的思维能力,劳动的种类不同,思维能力的形成要素也就不同,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生存方式也必然不同,这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就是人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的共性与个性理论为我们探究语文教学规律以及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提供了理论基础。专业化语文教学就教育主体和客观现实而言,它既具有语文教育的共性,又同时具有自身的个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专业化语文教学既要探究中职语文教学的共性,也要探究中职学校各专业语文教学的“个性”。
(二)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从做中学”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职业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等著作中,对职业教育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②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在职业教育的本质上,杜威认为,职业的实质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是“从做中学”。(2)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观上,杜威认为,不应把研究自然的科学和记录人类事业的文学隔离开来,而应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进行杂交。(3)在职业教育的实施途径上,杜威认为,职业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生产的技能、技巧,就必须有多种教育途径。他认为:“通过作业进行的训练,是为职业进行的唯一适当的训练。”③作业训练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通过实验、参观等多样化课外途径。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为语文教学的活动型学习、自主型学习、专业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专业化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层次的思考。专业化语文教学,在教材使用以及教学方式上,不能不考虑学生的专业性,务必使语文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形成专业化语文教学,实现语文素养与专业素养的“双赢”。
(三)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
陶行知是我国职业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他在1918年《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应济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主要内涵有:(1)教学内容上,“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内容;教育对生活有反作用,教育应当为生活服务。(2)教学方法上,“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为此,教师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的,这个统一的关键就是“做”。“做”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做”的特征为: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④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展现了学生生命主体的能动性,对专业化语文素质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尤其是教学方法构建,具有深层的指导价值。在专业化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发生了动摇,他只是“对话中的首席”,是平等对话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当采用最优化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做”的内容。
专业化语文的思想内涵
专业化语文教学思想的内涵,应从其本质、教材、教法以及学法上进行探究。
(一)专业化语文的本质
所谓的本质是指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质。专业化语文教学从属于语文教学,必然具有语文教学的特质,同时,它又必须具有专业化的特色,是专业个性化语文教学。从其本质上来说,它必须为学习主体生命发展所需的语文素养服务,必须为学习主体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素养服务。
专业化语文教学不是对语文人文性偏废。为实现语文的人文素养目标,在专业化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关注。
专业化语文教学是语文工具性的新探索。在能力观上,中职语文应注重一般能力与具体情境的结合,注重胜任职业角色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⑤为实现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在专业化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把语文教学中的“读、说、听、写”基本能力训练和专业语文素养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为专业学习服务,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在具体教学中,要把语文教学和专业教育要求结合起来研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材资源、教育方法、教学模式,在完成提高语文素养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
(二)专业化语文的教材
当前中职语文教材有国家教材、各地的地方教材,版式很多,看似精彩纷呈,实则走的是普教教材的老路子,严重滞后于实践的需要,语文教材“大一统”现象非常严重。翻开任何一本中职语文教材,从版式构成上看都是:“必修+选修”,丝毫不考虑专业的不同。虽说近年来校本教材开发的呼声很高,但中职学校真正做好这项工作的毕竟很少,即便做了,也还是全学校教材“大一统”,还是没有专业特色。杜威认为一切经验是“从做中学”。很显然,各专业由于各自的“信息场”资源的不同,“做”的内容、甚至思维也必然不同,所以“大一统”适应不了学生的动力需求及市场需求。对此,专业化语文教学提倡双版式教材建设,即基础型语文教材和专业化语文教材。
所谓基础型语文教材是指与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密切相关的语文教材。在上文专业化语文教学的本质中,已经论述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这里侧重阐述基础型语文教材建设。基础型语文教材建设,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对现有教材进行内容更新、资源整合和体例调整,在注重“字词句章训练序列”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美文欣赏”阅读训练序列、“感悟生命”写作训练序列。在这一部分里,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形成良好的生命态度、人际态度、生活态度,陶冶积极的价值观。
专业化语文教材是指以与专业相关的材料为载体,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应用性适用能力,为学习专业服务的语文教材。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与将来工作的联系,没有认识到语文的实用价值。而专业化语文教材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专业化语文教材绝不是传统选学内容的翻版,它的主要特点有:(1)以专业相关材料为载体,专业不同教材不同。专业化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的一种,它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共同属性,依旧要为语文的“读、说、听、想、思、写”能力训练服务,但它的基本载体就是专业相关材料,而不是传统的文学作品或一般文章。(2)以阅读、口语交际、应用写作为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宏观上训练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信息梳理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应用写作能力。(3)专业化语文教材以“项目课程”为模块,将语文的能力训练与专业专题训练融为一体,做到“双赢”。
(三)专业化语文的教法、学法
多样化是专业化语文教学的客观需求。首先是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其次是专业的多样化,再次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里所探讨的方法多样化是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教法和学法上的专业化、多样化。陶行知认为,在教学方法上,务必实现“教学做合一”,这是方法论必须坚持的原则。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不同专业在学习同一篇文章时,必然出现方法上的多样性。同一篇文章教法和学法多样化、专业化的原因有:
教学目的上的差异导致教法上的差异 作为“人的存在”的“学生的发展与变革”是建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⑥针对同一篇文章,由于专业不同,对“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就不会完全一样,就必然导致教法上的差异。专业化语文教学必然要求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能力具体化为学习专业能力的工具,为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素质的发展服务。这就要努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要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性化。在专业化语文教学中,根据专业能力的差异,一般而言,文科类专业要侧重感性能力的培养,理工科类专业要侧重理性能力的培养。所以教法必然不同,具有专业化的特色。
学生知识经验上的差异导致学法上的差异 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地改造。”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不同,占有的信息不同,知识建构必然不同。同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本能源动力、需要源动力、成长源动力等内源心理动力的差异,也必然导致知识建构的不同。⑦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师的功用就是教学生如何去建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教学长期以来“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结果使得学生缺乏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这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学法指导在当今中国的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研究学法,就必须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建构。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主张“以主动活动为中心”,为语文教学的学法提供了理论支撑。针对同样的一篇文章,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专业经验的影响必然渗透其中,形成不同专业多姿多彩的学法。
注释:
①⑦魏国良著:《现代语文教育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②何新婷:《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选自《文教资料》,2007年第10期,第83-85页。
③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页。
④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页。
⑤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⑥钟启泉著:《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作者简介:
刘增爱(1970—),男,江苏泗洪人,教育硕士,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