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峨眉髭蟾研究与保护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峨眉髭蟾研究与保护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对峨眉髭蟾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和保护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关键词:峨眉髭蟾;生物学;保护;综述

中图分类号:Q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46-1

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湖南和贵州梵净山等地,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由于过量采集、栖息地破坏和降级引发个体数量和发现地的数量持续减少,《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均将其列为濒危(EN)级。

1 分类地位

峨眉髭蟾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髭蟾属。由刘承钊教授于1938年首先发现与四川峨眉山,被确立为一新属新种,并被指定为该属的模式种。在该属建立之初将其列入锄足蟾科,并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对该属动物的归属问题曾有较大的变动。Griffiths对该科动物进行了详细于解剖观察和研究,将该科分为3个亚科: 锄足蟾亚科、合跗蟾亚科和角蟾亚科。Lynch根据骨骼特征的差异,建议提升合跗蟾亚科为科。Ford 和Cannatella(1993)对该科两个亚科骨骼特征的研究,发现两个亚科区别显著,将角蟾亚科提升为科,并将其和锄足蟾科、合跗蟾科列入锄足蟾超科。之后角蟾科的科名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并被广泛采用。我国学者费梁等通过研究亦采用了这一科名,并将包括髭蟾属现知种类在内的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南亚东部原隶属于锄足蟾科的属种划入该科。

2 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学特征

对峨眉髭蟾的形态学研究报道较多。学者们分别对成体、蝌蚪和卵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成体: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5-8个排列规则的角质刺,雌蟾在相应部位有数目相同的米色小点。这是区别于其他髭蟾属动物的鉴别特征。峨眉髭蟾成体雄性较雌性大,平均体长约大10mm。头部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端不成盾形,吻棱不成棱角状,蝌蚪口部不成漏斗状,有唇齿和角质颌,舌骨体中部有“Y”形副舌骨残迹,体背面和四肢细肤棱明显,繁殖季节雄性上唇缘有锥状角质刺,雌性相应部位有浅色点,雄性无雄性线。眼球突出,上1/3呈蓝绿,下2/3呈棕褐,颜色、比例是较为突出的形态特征。

蝌蚪:不同分布区内蝌蚪体形大小有差异;蝌蚪尾基部上方的“Y”斑较窄,唇齿式充分发育多数为I:6+6/I:5+5,不同种群有一定差异,少数为I:5+5/I:5+5或I:7+7/I:5+5。尾部有相当数量深色的斑纹。尾部“Y”斑较明显,变态时消失时间较迟。发育时期的蝌蚪,体长差异很大,20mm-100mm,最大体长可达120mm。

卵:卵群近圆形,中央略凹或不凹。据三个卵群的测量:直径56-62mm,有卵粒189-262粒,动物极灰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径为3.6mm左右。

2.2 分布

峨眉髭蟾的分布范围比较狭窄,栖息地面积小,而且分布区破碎。目前,在其模式种产地峨眉山几乎绝迹。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壶瓶山国家级保护区、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也仅有零星分布,种群数量下降严重。近年媒体报道,重庆酉阳大板营、湖北恩施市、四川夹江县、贵州遵义绥阳县等地发现有峨眉髭蟾分布。湖北、重庆两省市为属种新纪录。

2.3 繁殖习性

峨嵋髭蟾的繁殖季节为2-4月,不同地区气候条件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集中表现为在最冷的冬季和初春进入产卵期,因此它是否有冬眠行为有待证实。随着繁殖季节的来临,雄蟾体态变得较为肥胖,皮肤增厚而松弛,前臂变粗为平时的几倍,上颌缘角质刺开始生长并角化。雄蟾有筑巢护卵习性,选择水流平缓、砂底且有较大石块的地方筑巢,等待雌蟾。雌蟾在产卵前才进入产卵场与雄蟾配对产卵,雌蟾产卵完毕即离水上岸,雄蟾仍留守石下护卵并可与其他雌蟾继续配对产卵。繁殖季节后雄蟾第二性征消失,角质刺的角质层剥脱,中间的非角化软组织被吸收。

2.4 生长发育

根据目前的观察发现,蝌蚪发育比较缓慢,变态期较长,蝌蚪期长达3 年左右,因此蝌蚪至少要越过两个冬天才能完成变态。要长成成体则需要4-5年。变态期的蝌蚪各系统未发育完善对环境更为敏感,这也是该物种重要的致危因素之一。

3 保护现状

峨眉髭蟾的生活区域很多与现有的自然保护区重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该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控制了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其中包括:于1978年批准建立的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批准建立的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批准建立的湖南公山自然保护区、1996年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随着国家级地方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视,相继将峨眉髭蟾列入国家和地方的保护动物名录加以保护。包括:1990年颁布的《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0年实施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992年颁布的《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2年修订的《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

4 保护建议

对于峨眉髭蟾的保护要结合其分布区特有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根据致危因素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措施。建议如下:1.加强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强化实施力度;2.广泛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3.加强对峨眉髭蟾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和保护措施的科学研究;4.适时采取生境与实地保护行动,开展人工繁殖、增值措施恢复种群;5.保护利用并重,探索科学开发利用的途径,促进物种保护。

作者简介:樊均德(1980-),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水产养殖与水生生物学。

通讯作者:许勤智,女,硕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与动物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