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幻是我孤独而长久的热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幻是我孤独而长久的热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幻:您好,刘啸。从交谈中我们得知,您是一名程序员。相比较而言,这份工作对人的逻辑性、严谨性要求会很高。工作对您的性格有影响吗?可以和大家说说您是什么性格吗?

刘啸:我应该和大多数能沉下心来写代码的程序员一样,是中等偏内向的性格,喜欢沉默着思考,在接触陌生人时话不多,一般不会去刻意找话,所以有些和陌生人的应酬型聚会,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当然,我这性格的特点也包括“一熟就会人来疯”,所以身边也有一群时不时能凑在一起一边猛吃大餐一边猛侃大山的狐朋狗友,有些还是我的作品的先行读者,常常提提意见再敲一顿饭吃什么的。

新科幻:您的文章《极速》科幻点并不特别,其实就写了一群年轻人热血的追求。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塑造生动,您的灵感来源于什么?您最想向读者传递的思想是什么?

刘啸:今年四五月左右我开车在高架桥上跑时,忽然就想,如果这样越来越快,最后会咋样?紧接着想起了以前书上介绍过的在山顶上水平扔石头的实验,速度越快,落点越远,足够快时,就成卫星了。于是我就想构造这么一个故事,让热血的年轻人通过追求更快的速度,来突破一个带有束缚性质的世界。为了让这种航行能变得合理,我还特意设定了这颗星球的球形、光滑、真空等特征,并让它孤零零待在宇宙尘埃中,象征一个孤立的、禁锢的环境。

想告诉读者两点:第一,只要努力钻研就一定会有突破;第二,开车时千万别走神。

新科幻: 文章的情节描写得很逼真,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您平时也飚车吗?

刘啸:这个真没有,没专业措施,不敢冒险。赛车部分的描写主要来源于查的资料与平日里看的一些新闻,还专门咨询过朋友里的一位资深F1爱好者,被鄙视了好几回,才勉强改得合格。怕不够熟悉的领域写出来被人笑话。

新科幻:在我印象中,写程序的人应该很古板,因为每天要面对一堆枯燥的程序,您们的工作确实是这样吗?您是如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的?

刘啸: 有句话说,要把工作变成兴趣。写程序是我的兴趣所在,后来我念书也是念的计算机专业,所以枯燥倒也没太觉得,就是工作量大,有压力,经常加班。不过,我刚开始创作的一些篇目是来自我的职业,像《爱情测试》和《噪音》等,都是从IT业里来的。

至于满足感,这么多年代码写下来,工作上的满足感愈来愈少,目前也就只局限于发工资的时候了(笑)。更让我有成就感的还是真正写完一篇满意的科幻小说之时。在我看来,一篇好的科幻小说跟一段美妙的程序一样,经得起读,也经得起推敲,看着看着,思想就跟着它转了。

新科幻:从什么时候开始尝试写科幻小说的?

刘啸:最早在初中高中时就看过《科学画报》里的科幻小说,觉得很吸引人,后来大学里看《科幻大王》(现在的《新科幻》)和《科幻世界》,才逐步实质接触到科幻,基本上就不能自拔了。

尝试写大概是在2000年,不过那时候水平太差,不敢乱投。过了几年自以为是地觉得水平“高”了点,就硬着头皮开始投稿,然后很正常地被退了。

新科幻: 您在面对退稿的时候是怎么挺过来的?有什么自我疗伤的高招吗?

刘啸:先是郁闷一阵子,安慰自己说“嗯,一定是这回小编口味不对”,然后过一阵子再回头,去仔细看看我写得究竟有哪些不足。不过大部分时候,被退的稿子也比较难改好再投,一般也就封存了。然后争取在下一篇中克服这些缺点。我最开始的作品是以搞笑的风格为主,想通过出人意料的转折来吸引眼球。后来写着写着,慢慢地就觉得各种风格都得尝试一下。从幽默的几千字的短篇,到能基本完整讲述一个故事的两万字的篇幅,都尝试过,甚至还有仿童话形式的小短篇,只是数量都不多。

新科幻:那您现在发觉自己比较擅长什么题材的小说呢?或者说自己更喜欢什么样类型的科幻小说呢?

刘啸:我的兴趣在航空航天、虚拟世界、工程材料等方面,底层物理理论也很有兴趣,也很喜欢太空歌剧型以及“出人意料大转折型”的科幻作品,前者如《三体》系列、《太空漫游》系列,后者像阿西莫夫与阿瑟・克拉克的好几个短篇都属于此类。不过对我来说这些领域都谈不上擅长,毕竟我发表的作品就那么几篇。

新科幻:您最喜欢哪些科幻作家?他们的作品对您写作最大的影响是什么?除科幻外,其他类型的书,平时您主要看哪些?

刘啸:最开始时国内的星河和老王我都比较喜欢,后来大刘出来了,就开始喜欢上他了。国外的作者刚才上面说的俩“阿”都挺好,不过可能因为翻译的关系,震撼总没有大刘带来的大。

要说对我的影响,一句话概括就是:“原来科幻还能捏这么圆。”这是我对大刘作品《球状闪电》最直接的感受,这里的科幻理论造得太圆满了。其他的充其量是“创意”。后来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能不能说圆,在我水平的掌控之内,不能露出大破绽,否则这作品就失败了。

平时我也经常买些名著,包括国内外科幻作家的单行本。杂志也常买,也不局限于科幻。其实我觉得写科幻更应该博览群书,只有眼界宽了,知识面广了,才能大河有水小河满。如今的互联网和搜索引擎虽然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那只适合于已经规划好的目的性较强的创作,平日里灵感的闪现与构思,还是依赖于积累。基于这个理由,我常常看一些刊登不同科学领域的科技报道、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记录等性质的杂志报纸什么的,这些对写作的灵感相当有帮助。

新科幻: 和其它文学类型相比,科幻文学中科学成分相对浓郁。你在写作时,怎样将艰深的科学写得易于理解?

刘啸:这方面科幻和科普有共同点,都是力争将晦涩难懂的科学变得平易近人,但科幻文学有个科普文学难以比拟的优势,就是可以靠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来编出生动的故事,让人在读完后的回味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甚至理解了文中的科学知识点,这是科普文中普通的比喻类比等手段难以企及的。我在平时的写作中也会尽量以故事情节的发展来推出科幻点,避免为解释一个科幻点而出现大段的科学论证阐述什么的,否则读者就懒得看了。

新科幻:现在像上世纪80年代及以前那样的科普型科幻似乎已经销声匿迹了。而相对于描写未来科学带来的奇迹,很多科幻作品似乎更致力于描述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展现出黑暗的人类、地球和宇宙的未来。您对科学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刘啸:我对目前人类科学的感觉总体还是很乐观的,看看手机、高铁、互联网,这在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至于遥远的未来究竟会怎样,是黑得透顶还是灰不拉叽还是白白亮亮,谁都说不好,随意想象的空间很大。至于科幻作品里现在流行的黑暗,我觉得是一种文学效果的需要,毕竟悲剧总能给人更多震撼,而光唱未来的赞歌则没什么前途。

新科幻:今年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因为科幻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归为儿童文学门类,承担着引发孩子科学兴趣的责任。对科幻的这种功能你怎么看?有人说,科幻是孩子通向未来的点金石,您这样认为吗?您会鼓励你家孩子一直看科幻吗?

刘啸:当时刚听说《三体》得儿童文学奖时很是吃惊,觉得这部作品大概不是儿童能看懂的。后来再想想也能理解。一方面,科幻的本质是科学,而科学素质是儿童从小就需要认真培养的,科幻有这个责任;另一方面,儿童的理解能力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差,他们的认知或许和成人不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得引导和发掘。我家的小小刘由于太年轻,现在还没有深入接触到科幻文学作品,但我已经做好了给他营造科学与文学氛围的准备,等他拥有足够的阅读能力时,再瞧瞧他究竟是手不释卷如鱼得水还是一看就打瞌睡。

新科幻:韩松把80后、90后称为“硅一代”,“他们是最应该读科幻的人。现代科幻小说正是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产物。而中国真正开始工业革命、现代化就是1978年以后,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中国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成长起来的,与在泥土、石头中成长的‘碳一代’有本质的区别。”您赞同他的观点吗?科幻文学似乎总是更受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欢迎。这是为什么?

刘啸: 不可否认,现在的一代年轻人接触的的确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新的高精尖科技,用划分文明的碳基和硅基来调侃“泥腿子”和“极客”的区别也不为过,就是有点不厚道(笑)。至于为什么科幻更受年轻人欢迎,我觉得不该这么问,应该换个问法:“中老年人为什么不怎么爱看科幻?”然后沿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走下去,估计对于推广科幻、扩大科幻的受众面会有些启发意义。科幻其实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是年轻人较易接触并接受新事物,正好也把科幻给囊括进去了而已。

新科幻:国内写科幻的人并不多,写得好的则更少,您认为应该怎样改变这一现象?

刘啸:一是宣传和投入,现在国内搞科幻的机构似乎都有点捉襟见肘,刊物稀少不说,像星云奖这种顶级活动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普通的娱乐文艺节目,除了科幻迷自己关注之外,外界媒体的投入很少,相当不成比例。啥时候看科幻的人有像看选秀节目的人一样多的时候,培养科幻作家的大型温床才算形成。

二是自我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科幻作家的难度不比其他领域的作家小,某种程度上甚至还更难。不少爱好科幻的朋友相信都有过写科幻的念头,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拿起笔,或者拿起过笔但没坚持写完,导致量子态的想法没能塌缩成作品的实体,于是科幻界又少了一个未来的作家。“心动不如行动”,这句广告词放这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新科幻:包括您在内,很多科幻作家都对科幻小说的前景有信心,这种信心的依据是什么?

刘啸:科学在发展。以前的科幻,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变成现实,这种预期,在相当程度上来讲,是科幻发展的原动力。科学的发展像登山,越爬越高,越高越爬,人都是一边往上爬一边在想,后面到底还有多高?还能爬多高?想着想着,好奇心就来了。有了好奇心,后面的啥都好办了。

新科幻:您觉得写科幻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

刘啸: 一是写作能力提高了。不谦虚地说,我现在回头看一下这些年的作品,确实觉得期间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些进步,只不过产量太低,还得继续努力。二是生活觉得更充实了,业余时间能写写科幻,比光上班、加班回家后啥都不做第二天继续上班的那种机械式的生活好得多。三也能因为科幻而认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线上线下时不时聚个会什么的,侃侃科幻,很是乐在其中。

新科幻: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也期待您能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刘啸: 好的,也谢谢《新科幻》的编辑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肯定,我会一直努力的,因为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