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发散性思维训练提升儿童审美创造力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发散性思维训练提升儿童审美创造力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拓宽学生思路,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进而提升儿童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发散思维 审美创造力

检 索:.cn

作为一名儿童美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日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美术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美术本身极为注重独特与创新。在关于儿童审美创造力的研究中我发现几个长期存在的问题: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思维已形成定式,审美创造力需要被激发。2、儿童想象力较为丰富,但自由想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效果不甚理想。3、儿童惯于模仿,不当的引导会阻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发散性思维训提升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在此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是集中思维的基础,而集中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1]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尽可能多的发掘问题解决途径的意识。具有大胆创新、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简单地讲就是由点到面,由一到多的思维,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

一、生活经验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其实在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上《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一课时,我以魔术游戏的形式导入,用手随意撕出一个形状撕。也让学生尝试撕出一个随意的形状。撕完后有许多学生在小声说着自己的图形像什么。这就是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第一步。这是图形引发的联想。我趁热打铁请学生互相讨论他们撕出的图形像什么。有的说自己撕的像把手枪,有的说像个花盆。还有的说转过来就像一个月亮。这时我又请求他们帮助我想想我撕出的图形像什么。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翻过来就像张开的大嘴,还有的说横过来像条小鱼。这时他们自己已经探究到变换图形的位置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些就是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结果。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及时总结。这时的学生已经在自觉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了。他们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接下来我用现场演示如何把刚才所撕好的图形用添画的方式变换成了一只正在孵蛋的鸡妈妈。这个所谓的魔术就变完了。最后我还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这个图形其他的变化作品,培养学生学会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就是这种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最终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图1)

二、大小比例关系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在人们的头脑中对现实事物的大小比例关系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儿童亦是如此。如果打破这种固有的比例,就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形象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有效地加以利用,可能会形成极具创造力的艺术作品。

在上《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格列佛游记》。这里就出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在课堂上我设定了一个有趣的“吹牛游戏”。游戏的要求是要尽可能的把自己描述得很大或很小。看谁能把自己变得最大或者最小。第一个学生说“我变大了,变得像我们的教室一样大。我脚踩着地板,头顶着天花板”。另一学生说:“我更大,我和教学楼一样高”。第三位学生说:“我才大呢,教学楼只到我的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得说白云只到自己的脚踝,有的说伸手可以摘到月亮。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把自己变小了,小到可以坐在课桌上听课”。另一位学生说:“我更小,小到可以爬进妈妈的口袋”。又一个学生说:“我才小呢,可以骑着蚂蚁去旅行……”看来吹牛游戏很成功,学生的思维已经成功被发散开。这是学生就自然理解其实大与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如何把这种自由的想象落实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呢?这是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画面中表现自己很大或者很小。有的同学说把自己画得很小很小,小到得用最细的铅笔去画。有的说把自己画大,得占满整张纸。这时的学生对大小还只停留在纸张的范围内。突然有同学说:“我想只画自己的脸,旁边有一座和我的脸一样高的楼”。学生们突然很兴奋,他们的思维又被发散开来。有的说:“我只画自己的大手,手里捏着一架飞机”。有的说:“我站在一片花瓣上在跳舞……”。学生们连画面都自觉运用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去构图。在比例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散练习。(图2)

三、逻辑变化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和大小比例关系一样,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人脑中会形成思维定式,如果人为地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就会产生一种奇异感,若在艺术作品中运用这种方式就会取得创造性的效果。如俄罗斯画家夏加尔的绘画在一般人的眼里, 往往是脱离现实、带有梦幻的色彩。他的绘画中经常出现飘浮在空中的人物、人身与动物的头部相结合,以及倒立的物体等等。他的画面中经常出现不合逻辑的关系,运用奇妙而充满幻觉感的视觉图像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家思维发散的一种结果,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这些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画面思维远离了自然规律的逻辑思维方向,使思维灵感获得了“发散”。

在给孩子们上《图画大餐》一课时我就运用了改变逻辑的思维训练法。作业要求以《图画画大餐》为题,描画各种美味的食物。但桌上的主菜不能是任何一种食物。这种半命题的绘画激发了学生改变逻辑的思维方式。在合理与不合理的拉锯中,学生的作品呈现出奇异的创造性。在一桌子美味的大餐中,有的主菜是一双粉色的舞蹈鞋,有的是一盘扑克牌,有的是一个玩具小丑……学生的绘画充满不符合逻辑的创意,在矛盾冲突中产生一种超现实、违反常理的逻辑关系,形成赋予个性的独特的艺术创作。(图3)

四、想象与幻想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游戏是儿童了解世界、探究世界的认知方式。想象与幻想已知是人类乐于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成人的世界中把离奇的幻想视为白日做梦。弗洛伊德把关儿童游戏和白日梦的理论解释为:诗人和玩耍的孩子干着同样的事情,创造犹如白日梦,是旧时儿童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3]利用想象与幻想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美术课堂中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在设计《我的书包》一课时,幻想就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在一开始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科幻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拥有一只神奇的书包,这个书包隐藏着许许多多独特的功能,让小主人公在历险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故事的最终,小主人公在沙漠里迷了路,是靠书包里的卫星定位系统才被救援人员发现。在等待救援的日子里是靠吃掉了这只由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包才得以生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都暗自在想如果自己也能够得到这样一只书包该有多好。这时我提议每人设计一只最有用的书包。

学生们在刚才故事中书包的启发下有了许多设计灵感。他们的书包拥有各种所能想到的高科技手段,数之不尽的功能。这些首先是学生思维被发散的一种表现。但在学生交流想法的时候,有人开始提出质疑。是不是书包的功能越多越好?是不是科技含量越高书包就越实用?书包的那些功能最有价值?比如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书包适不适合用作学生书包。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书包的设计要以实用为前提,功能要与所用人群相符合。于是学生们开始分类讨论学生书包、野营类书包、探险类背包等所需要的各种实用功能。当然他们的思维也得到了跳跃性的发散。有的书包被装上了自毁系统,用以防止机密文件外泄。有的书包装上了遗失警报,在被偷窃或遗忘时会发出警报。(图4)

总之,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从实践经验来看,以上的几种方法能够有效拓宽学生思路,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推动学生思维的开发,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