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首都经济圈:未来和现实在一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首都经济圈:未来和现实在一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京津冀,这三个有着紧密地缘和经济联系的省市,“牵手联姻”终于正式提上了国家层面的议事日程。

杨开忠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古朴典雅的北大办公楼里,向我们娓娓道来他对于打造首都经济圈的独到见解。

二加七、二加八、二加一

――多种可能的规划方案

“首都经济圈”已然成了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词。但国家尚未有具体规划出台,关于它的地域组成,目前还缺乏明确的官方界定。

“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无疑是京津冀三省市。但具体范围是什么?无论从学者研究还是政府实践来看,都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杨开忠告诉记者,目前至少有“二加七”、“二加八”和“二加一”这样三种方案。

杨开忠和他的同事在《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二加七”模式,“京津两个直辖市加上河北的廊坊、保定、唐山、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七个地级市。这主要是根据北京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来划分的。”也有人主张,考虑到更高层面的管理需要,石家庄也应该被纳入进来,从而形成“二加八”的地域范围。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中所采用的,正是此种模式。但该规划至今未获批复。

杨开忠认为,无论是“二加七”还是“二加八”模式,都还存在着一个问题:河北作为一个省,未能整体参与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像日本首都圈,实际上是相关都道府县的整体参与。这样就有助于行政管理上的对等性,有利于区域性管理的实施。” 因此关于首都经济圈范围划定的第三种方案是京津冀两市一省,以“二加一”的方式发展。

首都经济圈的可能方案不止三种。杨开忠介绍说,也有人主张过更小的方案:“北京+津冀邻京区县”,天津、河北都不用整体进入圈内;而就大来说,还可以有不同范围的泛首都经济圈,如整个华北五省市,“华北―东北”地区,甚至“华北―东北”地区加河南、山东、陕西等。对此,杨开忠认为,首都经济圈未来可以形成“小、大、泛”三个层次的概念体系,以适应不同的政策和管理需要。“这也是珠三角、长三角目前的发展现实。比如,珠三角就有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提法。大珠三角包括了港澳。泛珠三角就更大了,是‘9+2’,把南方相当部分省份都包括进来了。”

杨开忠透露,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一个关于首都经济圈发展的规划或者若干意见正在酝酿之中。一个世界级城市区域――首都经济圈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世界级、全国化

――跳出京津冀

把打造首都经济圈提升为国家战略,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促进圈内省市的协调发展。在杨开忠看来,我们有必要跳出京津冀来看首都经济圈的意义。

“首都经济圈的打造,有利于这一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和世界级都市圈,从而提升京津冀都市圈在全球的竞争力。从国内来讲,也有利于促进环渤海地区和整个三北地区的发展,最终推动形成我国南北、东中西的区域协调发展。”杨开忠对记者说。

当然,首都经济圈的建设,直接受益者还是京津冀三省市。就北京而言,已经确立了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而纽约、伦敦、东京等的发展都表明,世界城市是在与周边城市群相互协调、分工合作、良性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同样需要一个城市群的整体支撑。此外,发展的现实是,北京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已提前10年突破了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首都经济圈的打造,有利于北京实现产业转移,缩减人口和产业压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区域间合作的加强,也能够减轻北京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压力。

首都经济圈的打造,也必须跳出京津冀三省市的范围。杨开忠特别强调:“我们需要圈内的合作与发展,但绝对不能画地为牢。不能因为合作而排斥其他省、市、自治区的资源,或者把首都圈和全国市场隔离开来。一定要跳出来,站在全国、全球的高度来发展我们的首都经济圈。”

竞争、合作

――区域整合之道

首都经济圈的打造应该如何进行?竞争与合作并存,这在杨开忠看来是未来首都经济圈内区域整合过程中的主要状态。

竞争必不可少。杨开忠认为,在打造首都经济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竞争性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都应该通过市场竞争进行自然选择,以决定圈内各地各自的发展。在这些领域,“不能打着建设首都经济圈的旗号,要求甚至指令哪个地方只能干什么、哪个地方不能干什么。”杨开忠强调不应该用政府间的合作代替市场的竞争,“我们应该通过合作促进首都经济圈区域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更好地保障而不是代替统一市场发挥作用。”

合作也是必须的。“市场不能做,或者说做得不那么好的地方,就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进行必要的合作。”杨开忠认为,京津冀之间的合作领域十分广泛,大致可以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进行统一的、相互连接的交通、能源、通讯、生态和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产业发展。相互交流信息,创造产品或要素的统一市场、促进共同的产业链的形成;第三,社会领域。如地方社会保障之间的对接,以及人才引进、户籍制度等方面的合作;第四,生态建设。首都经济圈从京津冀这个概念来看,基本上是同一个生态系统。河北的北部和西北部是京津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河北为北京和天津提供生态服务,北京和天津则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或者直接的政府协调来给予补偿,使生态服务可以持续进行;第五,文化方面,特别是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京津冀三省市区域之间的文脉相互承接,可以在包括旅游的客流组织等方面开展合作。

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

――多中心的互利共赢

早在2006年3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中,天津就被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在首都经济圈中,多中心格局正初步显现。

杨开忠认为:“首都经济圈的打造,一定是多中心的,这是巨型城市圈的共性。目前,至少会是北京和天津双中心的格局。而在未来,唐山、石家庄,甚至沧州等城市或都有可能作为具有某一优势的副中心城市而成长起来。”

北京和天津固然都是中心,但各自的地位、含义并不相当。“首先,在等级上,北京未来应该是世界级城市,它的影响范围应该是世界性的。而天津,尽管会在港口、物流、制造业等方面具有世界级影响力,但从整体来看,其影响力可能是专门性的,不如北京;其次,是功能上的相对差别。北京主要着力于金融、商务、文化、科教方面的发展,打造总部经济。天津则主要还是工业和商贸。这样的差别不仅是其在未来首都经济圈内的一种功能定位,同时也是目前京津的发展现实。”

多中心式的发展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又该如何协调?杨开忠认为,首都经济圈的组织模式等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纯粹的功能性机制已经存在。早在2004年2月,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就在廊坊召开了“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建立京津冀发展和改革部门定期协商制度、建立京津冀省市长高层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与联合设立协调机构的共识。未来则可能、甚至会是在中央的主持下,建立起共同的合作机构。“首都经济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中世界级城市区域,它涉及到首都功能的巩固提高,所以中央和相关的省市共同组建一个比如说首都经济圈合作办,甚至打造首都经济圈财政,这些都有可能。但具体的形式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论证。”

虽然具体方式有待确定,但杨开忠认为:“可以肯定的是,首都经济圈内各个省市、地区之间的合作,正在从无组织向有组织的方向发展。如果说过去以功能性的合作机制为主,未来则慢慢会有一些良好的合作机构出现。”

合作亦或合并?杨开忠鲜明地表示,把京津冀三省市进行行政区划的合并或者较大范围的部分合并都不可取。“有一种提议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把天津跟北京合并,甚至把北京、天津跟河北省合并,我觉得这种模式并不可取。这不仅会损害到被合并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欠缺考虑合并所需要的各种成本。”

定位、市场化、合作机制

――长三角、珠三角的借鉴

随着京津冀三地联系的日益紧密,首都经济圈既是有待规划的未来,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发展现实。如何让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走上快车道?较为成熟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过程能够给首都经济圈带来什么样的借鉴?

“首先要明确首都经济圈的经济中心功能定位。这个是要借鉴,也是可以借鉴的。”杨开忠认为过去只强调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为不突出北京经济功能,不对其经济中心功能进行定位,只是强调北京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但什么是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没有个明确的、公认的限定。结果,北京实际上啥都可干。

“首都经济圈的打造一定要基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的模式。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市场的繁荣程度和开放程度都比京津冀要更高一些。”因此,在推动市场化、全球化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值得首都经济圈借鉴和学习。另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方政府之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做法,也值得参考。

“未来的首都经济圈将是一个高度一体化、全球化、宜居化、具有首都区域特点和高度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圈……”杨开忠最后向记者描绘了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前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京津冀,这三驾马车能否并驾齐驱,拉动整个环渤海乃至三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