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的读书故事”点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读书故事”点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题目】

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养,但读书的方式是自由多样的。你的课外读书方式一定是富有个性和趣味的,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解读】

读书本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一个人应该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因为,只有乐于读书,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才能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更新知识;因为,只有勤于读书,知识才能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才能积少成多,有所收获;因为,只有善于读书,才能以有涯的生命博得无涯的知识。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然而,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若是有人能捧茗读书,那是一道多么美丽而惬意的风景。于是,读书变成了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读书是使人变得高尚的途径;读书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手段。赫尔岑就说过:“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然而,读一本坏书,它会教唆人怎样由高尚堕落成低俗。有鉴于此,我们完全有必要来一起探讨读书之道,重拾阅读精神,涵养书香中国。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必须准确审题。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故事”,前面有两个定语,一是“我(自己经历)的”,二是“(与)读书(相关的)”。如果写成“我所读的书当中的故事”,就离题万里了。对“故事”的解读可以参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有连贯性”,要求文章有一条明晰的发展线索;“富吸引力”,要求文章有一定的情节上的张力;“能感染人”,要求文章要通过事、情、理拨动读者心中那根敏感的琴弦。这就需要作者充分地调遣自己的才思、才情、才智,去构思,去谋篇,去布局。如果仅仅是泛泛地去写自己读书的经历,是无法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

一类卷

我的读书故事

冯于睿

徜徉书海无疑是件乐事。相比买书而言,我更爱借书。因为借书总有归还期限,有紧迫感,逼着自己看完。到图书馆还书之时,又舍不得还了书就走,必定又会选上一本好书。况且我从不觉得借书麻烦,因为老妈的昔日同窗在图书馆工作,所以于公于私,我借书比别人方便多了。

基于此,我就有了在图书馆借阅的习惯。周末作业不多,骑上自行车,三分钟后就到达了目的地。站在一排排高大的书柜前,我置身于书的世界。这时我的目光便专注于搜寻上次未看完的书,我会放慢脚步用汗湿的衣领擦去脑门上还未滚落的汗珠,再思索一下:上回读到什么地方了?卢孟实当上福聚德的大掌柜了吗?《天下第一楼》上次放哪儿了?……对了,在I区,哦,找到了!还好没被别人借走。这时的我就像探险者挖到了宝藏,像寒冷的人得到了炭火,心中充满了欣喜。

虽然图书馆内有可供读书的桌椅,但我更喜欢在书柜与书柜之间席地而坐,捧着心爱的书阅读。因为我不愿把读书的时间浪费在走向桌椅的路上,坐在以知识筑成的两道高墙内的私人空间里,是多么美好。

陶潜《五柳先生传》中说,五柳先生读书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虽然达不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但是常常“欣然忘写作业”,明知作业一字未动,明知周末要上辅导班,作业只能在周末的晚自习以抄袭之法完成,但我仍不愿舍弃求知的欲望。当知识充盈而腹中空空之时,图书馆也将关门。若书未读完,我便恋恋不舍地起身将书放回原位,告诉自己,下次早些来,或许可以看完了。若书看完了,我便咽下一口唾沫,让丰收的智慧填补空虚的胃袋。骑车在回家的路上,我依然回味着书中精彩的对白,忘形之时还会念出声来,引得路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记得林海音在《窃读记》中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而今,我却想说我是在书山书海中成长的。

这便是我的读书故事。

【评析】

文章起句不凡,精练传神,一句“徜徉书海无疑是件乐事”明确告诉人们作者是一位以读书为乐的人。接着作者向人们娓娓道来她的读书故事,与别人不同的是,她喜欢去图书馆借书看,相比于有书不看或只买书不看书的人,她不乏高明之处。在图书馆看书,她又与众不同,喜欢席地而坐,以节省时间,静享读书之乐。读书投入之时,欣然忘写作业。全文紧扣“故事”落笔,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两处引用恰到好处,切合文意。几处细节描写生动精彩,平添趣味。建议赋分:65分。

二类卷

我的读书故事

陈 思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也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书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我眼里,书就是我最亲密的朋友。

刚懂事时,接触的第一本书是《小红帽》,只是薄薄一本,每一页上都有五颜六色的插画,有郁郁葱葱的大森林、温和慈祥的外婆、天真可爱的小红帽、贪婪狡诈的大灰狼和勇敢正直的猎人。虽然看不懂每页纸那两三行带拼音的汉字,却还是在妈妈的讲述中深深地喜欢上了它。

到了上学的年纪,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经常搬家的我很少交到朋友,再加上自己性格内向,就很少出门。自从学习了汉语拼音,我就像掌握了一对船桨,驾船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一本本带拼音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让我流连忘返,带着彩色插图的文字带我认识了美丽的白雪公主、七个机智勇敢的小矮人、变成天鹅的丑小鸭、狼和羊、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和书籍一起分享着童年的喜怒哀乐。

当我成了高年级的学生,书籍更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期间,我充分领悟到好书可以百读不厌的道理。那时的我会拿着一本书坐在书桌前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翻开书后,连四周都萦绕着一种专属于书本的油墨香,似乎还带着一股淡雅文静的气息,浮躁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下来,然后我就沉浸在书本为我打开的那个奇妙的世界里。我会为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伤心落泪,会为主人公的化险为夷喜上眉梢,会为故事忽然峰回路转拍案叫绝。

六年级时,全班同学都在讨论曹文轩的作品,我也买了几本。那本《青铜葵花》我读了好几遍,每次都会为哑巴哥哥青铜一家人的淳朴善良以及青铜和葵花之间深厚的兄妹之情感动得落泪。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挚友。在各位朋友的带领下,我和鲁宾逊一起在荒岛上生活;和船长一起到海底两万里探险;和福格先生一起用80天环游地球;和孙悟空一起到西天取经;和刘备一起看三国风云……

书本在我的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相信我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它们也会一直陪我到老。

【评析】

文章开头由“书犹药也”巧妙引出“书就是我最亲密的朋友”,结尾说“相信我的‘朋友’会越来越多”,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以书为友,立意高远。主体部分写从刚懂事到六年级的读书经历,有一定的连贯性。不足之处是对“以书为友”的挖掘不深,因为,既然是以书为友,那读书就是一次次与朋友对话,一次次与朋友交流思想,从书中寻求快乐方向,从书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而文章在这个问题上花的笔墨太少。建议赋分:57分。

三类卷

我的读书故事

宋芷昕

我读一本书是不容易的,但是我读得很快乐。

最近在读《红楼梦》,我自认为读得还算比较轻松,可若是拿给外人看,也许会得来这样的评价:你这是在读书吗?这简直就是在建万里长城,大工程啊!我不吹嘘,继续听我说吧。

一开始我是从青少年版《红楼梦》入手的。书很薄,里面都是白话文,看来已经经过现代人改写了。这书和原著比起来,可以说是目录。只是大概讲一下故事内容,没有什么深邃的语言。但我很开心,觉得这样很好。在我看来要读一本书一定要先弄清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尤其是对待像《红楼梦》这样经典的文学作品,就更得理解清楚了。不能只理解三四分,最好是弄个七八分透。对于没有功底的人来说,读原著既要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又要弄清楚人物关系,那可是很头疼的事啊。

初读的这本没有难到我,花了两个晚上就搞定了。为了把内容、人物关系弄懂又读了几遍,我还是蛮有成就感的(因为我几乎没有坚持看完一本书,除了课本)。基础工作做了,接下来就要步入正轨了。

在这个阶段,我感觉很辛苦,拿到原著刚读了几页就晕了,可能是我的功底真的很差吧。不过没关系,我自有应付它的办法。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首先下载了人物关系图,因为我常听人说《红楼梦》里的人物描写很经典,但我总是不能将人物正确对号,所以我觉得这个人物关系图对我一定会有大帮助。接着我收集相关影视作品,特地找来了新、旧版的《红楼梦》电视剧。我是这样想的,对于书里的某些片段我是真的无法理解,以致无法在脑中形成一个“动态红楼梦”,那样就形成了空白,无法与下面的内容衔接,形成阅读障碍。我认为那些电视剧恰巧可以帮助我。虽然听闻新版电视剧很不尽如人意,但是我想总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我现在只是一个初学者,是要虚心学习,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去批判,况且别人说的那些我又不太了解。

我就一点一点地啃食着,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读读书,认认关系图,再看看电视剧,就这样循环、循环、再循环,进行得如火如荼。我暂定了目标,等我读完这遍,下一遍我要开始在一些句子、诗歌上下功夫了。

我的读书之旅很艰难吧,但我是真的很开心。虽然在红楼上收获不大,可我发现最近我读文章的效率提高了,读的速度快了,而且边读边想,一遍下来就可以得到一半的理解,欣慰不已。

我就像一个寻宝者,在这个大宝库门口一直徘徊。等到将来有那么一天,我从宝库中出来时,你会发现我不但是带来了金银财宝,更多、更珍贵的是取宝之道。

【评析】

中学生读《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而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先读青少年版,再读原著,过程清楚,梯度明显。读原著时,开动脑筋,想尽办法,认认关系图,看看电视剧,一点一点啃食,一步一步揣摩,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是刚刚起步,但已尝到了读书之乐。不足之处是文章只是侧重于读书方法的介绍,没能适时拓展。如果能够由此及彼,用读《红楼梦》的方法去读其他作品,并及时总结自己的取宝之道,就能体现出故事的连贯性了。建议赋分:51分。

四类卷

我的读书故事

陈雁鸿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古到今,赞扬读书好处的名人数不胜数,而我一开始却不这么认为。

童年的时光美好又珍贵,但是,每当我听到父母、老师“多读点书呀,这样才能……”的话时,就觉得美好的生活多了瑕疵,于是对书这种有着密密麻麻生硬的方块字的东西产生了厌恶之情。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水浒传》,我立刻被画面精美的包装吸引了,但是一想到楼下的小朋友们还等着我,我立即飞奔下了楼。正当我与他们玩得开心的时候,下班回家的妈妈拉着脸把我拽回了家。看着生气了的妈妈,我灰溜溜地回到房间。翻开那本书,不一会儿就被吸引住了。机智的吴用、豪爽的鲁智深、勇猛的林冲,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夜幕降临,我依然陶醉在书中,从此与书结缘。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书像是一位良师,不断地启发、帮助我。记得,初中的时候,为了参加一个书画比赛,我从赛前的一个月就开始练习。每天写完作业后的时间,都被书法排得满当当的。重新拾起一年多未练的书法,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获奖。书法讲究字的美,横平竖直,一笔一画,都要把握住要领才能练好。我拿着毛笔,悬肘,不一会儿,额头就挂了一层细细的汗珠,手心也全是汗,手臂更是酸得不能伸直。一连几天,我终于忍不住了。一天晚上,我才拿起笔几分钟,就将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到毛笔身上。“哼,我再也不想碰你了。”我生气地说着,将它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躺在床上,顺手拿起一本书来看,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战争和困难面前从不退缩,他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苦难,即便是残疾了。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态度启发了我。我难道连这点小困难都克服不了吗?

我看着那枝被丢在地上的孤零零的笔,心中油然生起坚持下去的信念。我弯腰拾起它,继续练习。

书就是这样一路陪伴我。读《欧也妮·葛朗台》,作家笔下吝啬鬼的形象出神入化,我不时地惊叹;读《项链》,夫妻间的真情让我感到温馨;读张爱玲的《小团圆》,我仿佛置身当年灯红酒绿的上海。

书带着我从这一个故事来到那一个故事,从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到那个物质生活丰富的时空。

【评析】

文似看山不喜平,可以说作者充分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文章先写自己不认同古今名人赞扬读书的好处,然后写自己与书结缘,再写自己练书法时受到书的启发,曲折有致,引人入胜。但说穿了,作者只是向人们展示了自己在读书有没有好处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改变,并没有紧扣“故事”二字精心构思,虽然文末有“书带我从这一个故事来到那一个故事”的话,但纯属贴标签,对题目中的“故事”的理解不到位。建议赋分:45分。

五类卷

我的读书故事

李 想

以前总认为诗是迂腐的文人矫揉造作的产物,那些短短的句子就是诗人为宣泄不满而创作的,但直到读到海子诗集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才改变了想法。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看着窗外的牵牛顺墙向上爬去,二楼的吊兰也已垂下碧绿的长发,不知名的小野花争相开放,而在这时,海子只能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苍白地宣告告别过去,不愿在困苦中逝去。想到这里,总会为海子悲伤,面朝大海,即便身后春暖花开。这恐怕是海子在这个绝望世界中唯一可坚守的。

但当我去了一趟海边,一切都被改变了。早上起床,从窗口向大海眺望,海浪并不汹涌,海风也并不猛烈,只有一丝淡淡的曙光划过天空。我仿佛也成了那位面朝大海的诗人,面对那可以放下思绪、不受尘世羁绊的大海,享受超脱于生活的精神自由。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也将告诉每一个人。”那闪电如同早上的曙光,在云层中一闪即逝,不正是海子所见到的一瞬间的幸福吗?曙光是太阳升起的前兆,而转瞬即逝的幸福,不正是幸福降临的预兆吗?那曙光来得突然,而幸福不正是因为突然降临而使人幸福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叮当……”门铃响了,是早上送早餐的服务生。跑去开门,对着门外的服务生说:“早上好,谢谢!”看着丰盛的早餐,心中溢出无尽的幸福感。也许,海子也是因为溢满了强烈的幸福而用真诚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也许他已经超脱于“人”,而为万物祈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回头再看向窗外,太阳已升起,海浪也开始有起伏,几只海鸥结伴划过天际,这孤静的景象令人着迷、向往。海子可能也沉迷其中,纵身后有一季春暖花开,我也只取着一片大海,而把那幸福赠给世上的一切,这豁达的胸襟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把自己寄托于理想,把幸福赠予诗人,这是海子的全部。

当把海子的形象赋予生活的场景中,也就不难理解这20世纪80年代最后一名牧歌诗人为何选择“面朝大海”而脱离尘世了:因为他永远在精神的麦田中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读诗,就要贴近作者,感受作者,融入作者,这样才能读懂作者。

【评析】

文章以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切入口,解读这位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让我们得以了解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的某种分离,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文章分析透彻,思考深入。可惜这一切无视题目中的“故事”二字,离题太远。建议赋分:3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