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基层:身入更要心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2011年8月新闻战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大批来自一线质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获得多方好评。《孝感日报》也将一批批记者、编辑派下基层,通过现场体验式采访,深入田间地头、基层一线,与百姓交朋友,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活鱼总是在最基层。在走基层活动中,我深感只有沉下身去,才有可能出奇制胜,写出有份量的新闻。活动中,我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谈三点自己的体会。

抓个性,写细节

2012年4月26日,我接到一个采访,云梦县倒店乡道班,有一个34岁的女子代红艳,16年坚守。下基层前,我在想要写什么?怎么写才能出彩?

带队领导说,写人物,要抓个性,写他们的故事和细节。4月27日,我去了云梦县倒店乡道班,为了近距离了解主人公代红艳,我在她家待了一天一夜,与她同吃同睡同劳作。一开始她有些紧张,慢慢地,因为年龄相近,她就完全放开了。像平时一样,做饭、洗衣、和邻居聊家常,饭后还带记者去看了广场舞,散步去她儿子的学校。我们的交谈也很随意自然,聊她的工作生活、家庭家人,聊她的困惑与追求。第二日,记者凌晨5点和她一起起床,7点整,她带上铁锹和十字镐,骑电动车带上记者开始巡路。清扫、小规模维修、修剪杂树杂草,8.3公里的乡村公路,顶烈日,来回一趟下来,用去了一上午。在这一天一夜里,记者仔细观察每个细节,认真聆听她的话语,抓住她的个性。如走路的风风火火,生活虽清苦却爱美爱时尚,性格爽朗亲和,做事细心不叫苦,心态知足常乐等等。

回来后,三易其稿,甚至每个字每句话都反复斟酌,最终成文《16年,一个女人与一条路》,提炼出她的三种精神:以站为家,她把清苦的日子,打理得有滋有味;以养好路为荣,她把重复枯燥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以养路为业,她带着儿子守路,追求简单的快乐。该文用细节打底,运用描述、排比、比喻等大量手法,加入大量的直接引语,生动讲述了代红艳在清贫艰辛中坚持,用青春注解责任与奉献的可贵品质。文章刊发于2012年5月27日《孝感日报》一版头条。刊出后,评报专家给出评语:文章鲜活生动,真情实感,希望多一些此类下基层文章。之后,2013年5月17日《湖北日报》14版进行了全文转发。该文先后获2012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和湖北新闻奖二等奖。湖北日报2013年度新闻宣传评选中,该文获得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而通过这次采访,我与代红艳也成了朋友,节假日都会互相问候。

这次采访,让我明白,要想写“活”典型人物,首先,要放下记者架子,与被采访者交朋友,平等相处,以诚结之,以诚换诚,使之无话不谈。其次,要多到现场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

沉下去,走到底

摄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新闻采访亦是此理:如果你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扎得不够深。

“走转改”活动中,有的记者到基层的机关办公室,转一转、聊一聊,拿点材料就回去了。这虽然比过去只在“上层”转来转去要好,但没真正“走到底”。

我觉得“走基层”就要走出报社,走出机关,走到基层;就要扎扎实实地体验基层老百姓、基层工作的甘苦,体验基层干群的实际感受。要采访到位,深挖细挖,不能仅仅满足于基层安排的被采访人与被采访点。

去年下半年,我去县市跑了村村通公路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两个调查。做村村通报道时,当时联系人只安排了交通局和一个村。在实际采访中,我觉得素材数量不够,也不够典型。和基层干部沟通后,打算多跑几个乡镇,偏远点的更有说服力。用了一天的时间,跑了三个乡镇三个村,采访了交通局相关负责人、村干部、村民等近10人。除了采访通村公路情况,还延伸到通湾公路、班车通行情况。

做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报道时,当时联络人先介绍了情况,然后带我去了一个乡镇找了一个资教老师座谈。了解完情况后,我觉得这样的“被安排”采访,没有挖到自己需要东西,且该名老师的事例与国家相关政策实施的时间有出入。我提出了质疑,希望多去几所学校多找几个资教老师。当日下午,又去其他学校找了几个资教老师了解。搜集到了足够的事例佐证。

古语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通过这两次采访,我意识到,在下基层采访中,如果遇到由于被采访的对象对你的意图不完全明白,对报道的特点不完全了解,往往会把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材料漏掉,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别人给我们看的那些事实,消极地如实反映,而要积极作出调整;另外,有许多情景、形象、场面等, 不可能用语言完全确切地逼真地表达出来,必须要自己亲历实地观察体验。

“走到底”还要“放下身段”。我们有些记者下基层少,对基层的语言、物事、习俗等不是很清楚。遇到此,不能不懂装懂,要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追根到底,避免写文章闹笑话。

既要沉,更要

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既要旗帜鲜明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维护百姓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与愿望,更要有自己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换言之,新闻采访中要沉下去认真观察,写作时要浮起来冷静思考。

一个好的记者,在下基层采访中,除了要耳听、嘴问、亲自观察外,在具体写作中更要认真思索、深入研究,方能写出“感自己之感, 言自己之言”的好新闻来。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变化的,相互联系的,如果仅仅就事论事,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在新闻采写中,要不断学会就事论理、论趋势。对自己的采访选题,深度解读。

《孝感日报》的《民生》版开辟了“民生视点”栏目,从事社会民生新闻报道后,凡是该栏目的文章,都要求记者在稿件后附带记者手记,以提升、深化主题报道,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采写的稿件《村路弯弯到我家――孝昌县村村通公路建设扫描》一文中,我除了了解村村通公路建设情况,还延伸主题,了解了通车、通信息、养护管理等情况,并在记者手记里,提到了建养并重,尤其谈了养护的现状、破解办法,提升了主题报道的深度与开放性。

《“安居”方可“乐业”――探访孝昌农村中青年教师周转房建设》新闻报道中,我走访调查了该县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以及周转房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中青年教师住房困难。在主题报道后的记者手记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物质上改善,精神上富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了,受益的最终是农村孩子。解决与农村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仅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农村教师。后来该文被2013年11月27日《湖北日报》第10版转发。

在走基层采访中,以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只有把听、问、看、观察与思考,贯穿于整个新闻采访写作中,既能“沉”下去采访,又能“跳”出来思考,在“身”入基层的同时,更需要“心”入基层,才能让自己的文章突破窠臼,有深度、力度、广度,写出新意。

(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