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英美优秀人才培养看高中课程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英美优秀人才培养看高中课程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什么才是优秀的人才?

今天,我想就高中国际课程的优秀人才培养问题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几乎每一个教育者都有一个比较困惑的、经常讨论的话题:什么才是优秀的人才?在我的理解中,优秀的人才应该具有伟大的责任心和创造力。

在哈佛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面墙上刻的是为一战、二战牺牲的校友的名字。爱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责任感。

但是,如果你只有责任感没有创造力,那是老黄牛。而就在创造力这一方面,中国做得不是太好。2010年哈佛大学院长的三位候选人中,有两位是印度人,没有一位是中国人。两百位教授当中二十多位是印度人,只有一位是华人,还是助理教授。另外还有一个例子,联合国系统有四万多名雇员,来自中国的只有三百多人,而且大部分是翻译。

1979年,中国和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教育代表团互访。我们看人家算一个简单的算术题还掰手指头,就说再过二十年我们可能会超过他们。他们看我们的学生什么都会,也说再过二十年,可能我们会在某种程度上逼近他们,其实二十年之后,我们跟人家的教育差距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变化。

前年,我们带一个教育代表团去美国,大家讨论了一下午。中国的一些局长说,可能理想的教育是中国跟美国的教育加起来除以2。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但是,反过来看,我们是最典型的东,他们是最典型的西。我们的教育里面确实有很多秩序,很多集体的行为。他们的教育里面确实有一些创新精神、突破思维的东西。我们可能创新不足,他们的个人主义可能很严重。所以在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思考我们的教育。

但是,2006年,美国人依然占未来创新人才库的25%,我们却很少。我们做题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这是典型的粗记思维。

高阶思维的培养

去年我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听了一堂课,他们把语文历史整合起来了,最后一个作业是分析讨论。题目是:跟当时争大陆时,败走台湾,从你的角度分析是为什么。

在这个问题中,知识只是基础,主要看你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你为人民的服务考虑了什么。

此类问题主要考察高阶思维。现在,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高阶思维的培养,印度、德国都法规来培养高阶思维。

但是,重复训练多数是低阶思维的培养。我们国家的学制不是十二年,最多是十年半,江苏的学业水平考试可能是四月份就完事了,所以有一年多的时间在复习高考,我们初中也有半年时间在复习中考。

同时,课程的统一化、评价的统一化也会拘束高阶思维的培养。有时候,我们的学生为了中考或高考是很极端的。他们成功了,但他们不幸福。不少学生因为考试而厌恶知识,考完试后就把书撕掉,这是很多国家没有的。

还有,怎么评价的问题。我们经常讲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两个不可偏废。我们听魏书生的课,也看洋思的教学,杜郎口的教学,我们学得来吗?今天苏姗说了一个很重要的报告,就是麦肯锡最近的报告。报告指出对不同水平的教师,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一般水平的教师可能给他更多的标准,而比较高水平的教师可能要给他更多的自由。

高阶思维该如何培养呢?我给大家举两个美国和英国最典型高中的例子,看他们在创新培养上的一些方法。2009年到2011年,有一所在美国一直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叫汤姆斯杰克逊高中,在华盛顿边上。这个学校里有很多挑战性的学术课程,有学科兴趣导师,有十三个大学水平的试验室。这所学校最大的特点是整合教学做得非常多。

美国人在中学的时候是不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叫科学。把它们囊括起来,肯定学得不那么精细。但是,把它们划精细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就会被打断,而且拆学科就是对课时资源的巨大消耗。

程红兵老师去过这个学校,并在《人民教育》第十一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该学校教学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中国高中。美国放掉了初等人才、中等人才,让他们随心所欲随行就市,抓住了高端人才,在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进行差异培养。而我们的情况是低端学生不低、高端学生不高,让高端学生重复做低层次的事情,错过了让他们创新发挥的机会。

2001年,美国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今天来的苏姗部长,就是当年《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主持人。但是,现在,如果质优的学生没有达到最优的状态也算是掉队。

质优学生的培养在美国,其实一直都备受重视,从1965年开始,大概每十年就有一个培养天才儿童的法案通过。他们甚至说过这么极端的话,为5%的优秀学生提供特殊教育的条件和方法,保证英才培养,支撑美国经济科技五十亿年长盛不衰。

而在英国,有三类中学,公学的学生占英国所有学生的1.4%,但占牛津和剑桥录取的50%和55%。比如说伊顿公学,卡梅隆已经是这个学校的第十七任首相。95%的外交官,87%的将军,都是这个公学毕业的。

英国的教育是,八年级以前,让你身体好,保持你的兴趣,不主张分层。但是到了高中,因为学习的努力程度,智力的优化程度出现分层,精英的培养就开始了。

教育是有计划的干预

今天我们看一个学校有多少年的历史,主要是看两点:第一,当年那个建筑物还在吗?第二,办学理念是否坚守了?伊顿公学很有趣,它是1440年建立的,到现在已经有572年的教育历史了。572年的教室还能用,他们还能上辩论课。他们有身校服是1860年设计的,到现在已有152年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也做了很多课程的结合。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引进一些课程。这些年,又引进美国的AP课程和更多有挑战性的课程,与大学进行衔接。

美国的大学一般三年级开始分专业。一二年级有六十个通识学分,这部分通识学分是下放到高中的。好的学生在高中就修了三十个学分,上了大学之后,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往上修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制度体系来保证。每个学校的课表不一样,但是这个课表能保证学生找到适合他的挑战性课程,而挑战性课程是让他的大脑活跃创新的基础,而且保证他进入大学进一步的优秀,然后来完成他下面的人生设计。

美国也做过很多研究,就是把学过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和没有学过AP课程学生的大学成绩进行比较。高中里学过的学生,在大学里有明显的优势。而我们国家现在这个制度环境上是不具备,我们现在学校教育是仿照工业生产的制度演变而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个性化的设计,我们是不一样的。

我建议大家读读佐藤学先生的一本叫《教师的挑战》的书,佐腾学先生听了世界一万多节课后,总结了一些课程模式。其实一排一排的桌椅,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答,这种形式在欧美国家二十年前就进入博物馆了。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办法展开这么深。

我今年暑假的时候去佛罗伦萨,看大卫雕像,很有感受。米开朗基罗当年29岁,他雕了圣经当中的人物,他说大卫是他心中的英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大卫就在石头里,他只是把多余的想办法去掉。但是许多雕刻者不是去多了就是去少了,所以大卫别人雕不出来。

其实,什么是教育?我理解的教育就是有计划的干预,你在一个孩子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情绪状态下,怎么干预他?就像雕刻大卫一样,我们在雕塑一个孩子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不是去多了,就是去少了。

每个孩子生命属于孩子自己,所以在对孩子生命的认同发现的过程当中,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我想至少应该尊重他的未来,为他的未来助把力。

教育回到本源,是滋养生命、提升生命的,怎么滋养这个生命?怎么提升这个生命?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