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财务管理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财务管理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同时,该制度也是公共财政框架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按不同的支付主体及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2004年起在全国高校推广,并逐步进行了实施。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也带来了一些实际性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高校财务改革取得的成效

1.对资金运行加强了监管,对资金的使用提高了效益。就目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来说,它的运行基础就是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也就是说,财政部门以预算指标的方式将所有财政资金下达到各个预算单位,在支付给提供商品或者劳务的供应者之前,资金始终要保存在国库的单一账户上面,按照财政部门用款计划下达的额度多少,作为预算单位之一,高校只能使用下达的计划资金,在该高校账户上的资金余额始终是零,没有沉淀的资金。并且,财政国库对于高校的每一笔款项支出都要进行监控,这样就形成了,财政资金对支付全过程的前、中、后动态监控相结合的机制,这样,财政部门就能看清楚了解和掌握该部门资金的使用状况,准确控制资金流向和流量,对于财经违规违法问题的发生能进行有效地防范,从而促使高校提高使用资金的自觉性以及自律性,提高了使用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2.在过去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解决了中间环节多的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高校作为一个预算单位,也必须按照财政部门要求,编制部门预算以及专项资金的用款计划,经过财政部门批准和授权,就可以直接从单一账户上支出资金,而不必要再等财政资金审批和层层下拨。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财政资金拨付过程中中间环节多的问题。对资金而言,提高了其拨付效率以及使用效率。

3.资金运行时,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时,提高了准确性以及透明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于资金的运行过程可以进行适时、动态、全面地监控以及信息反馈。对于高校财务中的每一笔支付交易,其中所涉及的交易指标、交易计划、以及包括资金用途、资金金额和款项收款人、款项收款银行以及款项收款账号等信息,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整个过程都进行了适时记录,财政职能部门监督力度明显增强。另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监控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对于已经制定项目和用途,高校不能随便改变,这样,对于高校预算而言,从根本上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提高了执行的透明度。

4.克服高校经费使用的主观性,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以后,在高校预算执行中,强化了用款计划的控制功能;在监督制约上,也从高校的内部转变成了财政部门、高校、银行等多层面和立体交叉的相互监督制约。在这种新的机制管理下面,高校财政资金的支付,都必须符合相关的制度规定,这样方能办理。这样,从客观上就促使高校财务制度逐步从过去的“重分配、轻管理”的传统观念上向合理性、系统性管理上转变。在使用财政资金的时候,一定要将管理和业务工作进行紧密结合,对账户资金的使用进一步加强、对用款计划要进行合理的编制、对支付申请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对会计核算要进行管理监督,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增强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的实施,在财务管理意识上,在财务管理水平上,高校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部门编制预算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以后,对于高校部门的资金预算,财政部门的监管由支付后变成了支付前、支付中以及支付后的全过程监控,并且要按照资金支出前要有预算和资金预算支出的渠道不能随意更改的制度规定。因此,从客观上来讲,促使高校在做预算的时候要有计划性,并且预算要科学而且要准确,改变过去做预算的随意性和粗糙性。但是,高校在做财政预算的时候,一般不是近期的预算,而是做的下一年度的预算,而下一年度的预算和本年度的情况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收入情况变化、学生人数变化、教职工人数变化等等,再加上学校规模大,校内各个单位对于资金的需要不一样而且数量有变化,部门结构变化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要将未来要发生的所有情况都预算准确的话是相当有难度的,这样高校就失去了对经费的自主管理权。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资金支配权的影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以前,财政部门将款项直接拨付给学校自己的账户上,学校自主支配这些资金,在各项工作的资金保障上具有很好的灵活性。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实施后,财政部门依据已经批复的预算和资金用款计划,直接向高校零余额账户上下达资金用款额度,高校只有对有预算的和计划内的款项有使用权,没有资金的调配权。因此,对于临时性、突发性的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无法纳入年初预算,将导致这些工作的开展没有经费保障,甚至工作无法开展。

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筹集资金的影响。随着高校的扩大招生,学校的规模迅速扩张,在高校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保障教育的质量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这样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保障学校自我的快速发展。但是现有的高校的教育经费已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财政部门把相应的资金下拨给学校,转到学校的自有账户上,学校可以用银行存款作为抵押或者担保,就很容易的能从商业银行贷到资金,这样就能满足学校快速发展资金不足的压力。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部门制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结算,财政下拨资金不再向学校的自有账户拨付款项,学校财务只见额度不见钱,这样就降低了学校的筹措资金的信誉和能力,对高校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能力。

4.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对高校向内部二级核算单位转拨资金的影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高校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高校的后勤进行了社会化的改革,成立了后勤集团,高校的后勤集团在高校的运转中承担了大量的服务工作,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建立了后勤的自负盈亏和有偿服务的机制,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以后,根据其相关制度规定,预算单位的财政部门开设的零余额账户不得向本单位的其他账户、上级主管单位以及所属下级单位账户上拨付资金。而高校的后勤集团为学校提供的有偿服务,例如物业管理、交通运输、房屋维修等都无法从财政部门开设的零余额账户中支付,这样就造成了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经费结算困难,同时也阻碍了高校的后勤服务加快向社会化改革。

三、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的措施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不断向前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高校的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高校实施的时候,预算管理改革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都需要在高校同步协调推进,在高校财务管理上就增加了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例如账户体系的设置、财政资金的收缴、支付程序,以及银行清算制度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这时,相对高校财务管理而言,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其复杂化显而易见。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本身要认真就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出对应的配套措施和对应的银行清算制度,针对工作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制定出更加详细的、科学的管理办法等。而针对高校的这种情况,财政部门也应该进行及时的研究和进行相关的调研,实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更加详细的措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相应的制度更加完善,为各个预算部门的发展做好资金支持。

2.加强高校部门的管理工作,加强预算的合理性。对于高校而言,在编制部门预算的时候,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是编制预算的时候,在方法上要全面实行所谓的“零基预算法”,第二方面是对于资金额度和支付标准要有科学的预算,做预算的时候要细化到每一个环节,预算的科目要从功能上和性质上进行科学的分类,为了保障预算编制的质量,做预算的时候要建立多级科目体系,目的是为了使财政性资金得到更科学、更合理的使用。第三方面是做预算的时候要加强部门的执行力度。也就是说做预算的时候要有刚性和严肃性,财务制度要公开,财务预算要透明,资金支付要透明等等。同时,为了保证国库集中支付的正常运转,可以让国库支付管理人员参与到部门预算中来,使他们熟悉预算内容,在执行支付时可以有效地按计划使用各项预算指标,减少盲目使用指标额度,避免预算编制和执行出现两张皮现象,切实发挥部门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加强会计人员观念更新,加快会计队伍业务培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对过去的支付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制度体系,其特点是政策性和业务性都是比较强的,对于高校的会计人员而言,不但要求他们了解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制度,同时还应具有相应的技术和相应的操作能力。一方面通过学习,让高校财会人员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让高校财会人员了解和掌握财经法规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和储备知识,提高工作水平及业务能力。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稽核制度,熟练掌握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的实施程序和方法,加大对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的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适应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要求,适应高校财务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