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朗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朗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需要正视的是,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正视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分阶段的练习,让学生在读中“感知、领悟、体验、提高”。

小学语文; 朗读能力;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89-01

在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仍然是教师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当前的素质教育更要求“校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从而充分发挥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激发朗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朗读最需要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使学生爱读,想读。

1.1以情激情,激发兴趣。朗读是把书面语言化为有声语言,把学生吸引到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中来,使学生体会文章之所在,使他们的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学习《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能理解,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其中的内涵,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试着用不同的身份去读,设身处地的进入其境,当学生对不同人物的情感体会后,才明白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这胖乎乎的小手,正是因为这双勤劳,能干的小手才得到全家的夸奖。这使学生和教师、作者和文中人物构成联系,达到了朗读的境界。

1.2创造情境,激发兴趣。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我在朗读教学中,特别重视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勾画出文章的意境,让学生体味,从而激发朗读的兴趣。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时,我采用神秘的语言说到:棉花姑娘长的白白嫩嫩,穿着裙子,就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多么漂亮呀!可是有一天,棉花姑娘垂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样子。她是怎么了?生病了吗?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段富有感彩

2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2.1朗读首先要正确。“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现在有些孩子咬字含混不清, 这样不但不能发展语言,还会养成讲话时含混不清的毛病,要注意纠正。有些孩子读书不会读轻声,特别是像(慢慢地”、 “鲜红的旗”、 “跳得高”中的“的、地、得”,词尾的“子”、 “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是拉长声音,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形成唱读,都是要注意纠正的。朗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较难达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会出错,有些孩子读错字音是因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或理解不正确,这时要先理解内容,把字认准,要读得正确,必须培养孩子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2.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做到朗读得流利。流利指的是不断读,不读破句,不重复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要做到流利地读,就不能够看一个句子读一个句子,要做到嘴里读这个词的时候,眼睛就看下面一个词以致几个词,嘴里读这句话时,眼睛就看下面一句话。教师可以把这个方法教给孩子,在朗读实践中训练这种技巧。

2.3朗读速度要适中。现在有些孩子朗读速度慢,有人曾对农村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作过测查,发现平均朗读速度在每分钟99——115字,而标准的朗读速度应是每分钟150字左右,速度是阅读能力低的表现。也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流利就是读得快,常常一口气读下来连标点都不停,像开机关枪,这样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来不及思索,读完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读的是什么,速度过快过慢都不利于理解内容,这样的毛病必须纠正。

3在多种形式中比较朗读

3.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蛾是意中自投罗网的。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3.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的情感。

4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前可做适当布置,营造文中的气氛,这时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能一下子接近学生与总理的距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咏华山》中老头的话: “好诗!好诗!”这句话是老人听了寇准咏华山的诗后发自肺腑的赞叹,一开始学生把握不准,我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夕阳真美》,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我们能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便有了着力点。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