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远古走来拾起废墟中的瓦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远古走来拾起废墟中的瓦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瓦艺传承与创新教学的研究》课题组为挖掘传统瓦文化精髓,服务教学和科研,理清瓦的要义、瓦的起源、瓦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以研究子项目的形式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以此文本呈现之。土瓦作为古建筑的主要构建,它以独特的形态和古朴的色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本文从瓦的诞生条件作为研究基点,以文献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大量前人研究成果,对瓦义的解读、瓦诞生的条件、瓦与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剖析,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知传统瓦文化及理解古代先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课题;陶瓦;文化;历史;建筑

1 瓦义解读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等国外地区,瓦的出现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就是刻在泥板上的,在纸还没有发明以前,泥板成了古人记录文字的重要载体,他们将泥板进行烧制板结成块用于长久保存信息。在中国同样也出土了大量的陶瓦泥板。通过对陶文的解读,我们也能从中获取一些瓦的信息。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中解读为“象形,小篆象两瓦咬合之形,上下有槽沟,便于相互扣合,隶定为‘瓦’。本义读wǎ,房顶所覆盖的片状建筑材料,用泥土烧制而成,引申为用泥土烧制成的(器物)。”《象形字典》:“瓦,篆文像两片凹凸交互钩连的泥片。古人在瓦窑烧制拱形泥片,遮盖屋顶时将泥片凹、拱反向安装若干列的凹瓦和若干列的拱瓦,在每两列凹瓦之间,用一列拱瓦加以扣盖,使屋顶形成严密相连的瓦顶,以确保遮挡每一滴雨水,并通过凹列的瓦沟将雨水导向屋檐。造字本义:古代用于遮盖屋顶的、凹形或凸形的泥板烧制品。”从汉字的发展序列上,我们不难发现,古陶文和小篆体中瓦的字形即为两瓦的互相咬合,像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上下的沟槽弯曲,非常生动的向人们解释出了瓦的形态和覆盖的方式方法,同时还解释了瓦具有排水的初始功能。这些与我们今天所见的瓦的造型形态是一致的。

材质上,《常用汉字源流字典》中明确说明,瓦是用泥土烧制而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泥非一般的泥,必须是掺水后具有黏合性能的可塑黏土,让黏土通过人为塑造成瓦的形态后,经烧制而成。如此,我们可以判断,瓦作为一种建筑用材,原料是黏土。用于制造屋顶并引导屋顶的雨水是它的核心功能。现今我们所书写的楷体简书瓦字中还基本保留了篆体的字形。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近现代出现的一些其他材质的瓦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2 瓦是古代建筑技术进步的衍生

瓦作为重要的筑房材料,是伴随建造房屋技术的进步而诞生的。1986~1987年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中发现的十几块陶片,距今约9700~10500年左右,这是我国已知年代确切的最早陶制品,属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发明也成了这一时代划分的主要标志之一。虽然人们初步懂得了陶的烧制技术,但瓦的出现确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至西周时期才开始用于覆盖屋顶。为什么没有烧制用于盖屋顶的陶瓦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制陶技术和房屋的建造技术还不完善。

《周易集解》:“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有曰:“昔尧舜在位,茅室土阶,禹居卑宫,不以为。”这些记载都很好的验证了古人类在营造房屋的技术水平上是很低的。上古居民藏穴而居,至新石器时代开始走出山洞,南方构巢而居,北方挖穴而居。古人筑巢挖穴的成功益于掌握泥的黏合性,充分利用了泥土的黏合性来完善自己的巢穴。考古所见,北方这种地穴、半地穴或窑洞的坑壁及穴顶均用树枝条扎成骨架后再涂泥,穴内有木柱支撑。这许是在建筑上的最早使用泥的地方。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开始出现使用夯打技术。商汤时期出现大规模的夯打土台基,商代中期采用模板夯土即版筑技术。发展至西周时期还出现版筑墙体技术。至秦朝,夯土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秦陵夯土规模质量上可见一斑。沿着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可知,瓦作为建筑构建,是从西周开始的。据考古资料看,商代晚期的宫室,还是“茅茨”、“土阶”,未见陶瓦的痕迹。在瓦还没成为建筑材料之前,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建筑的房顶是用茅草覆盖的。客观上讲,在商代晚期以前的居室难以支撑屋顶铺瓦的重量,唯有版筑土墙的诞生才有可能支撑起大量的瓦的质量。我们可以判断,西周开始,随着版筑土墙的应用,才给了瓦在房顶的铺设提供了客观条件。虽然古代先民在一万多年前就掌握了制陶的技术,但房屋的建造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未出现大的革新。

3 瓦是古代日用陶制品功能的衍生

原始先民经过了百万年的狩猎与采集生活之后,在原始的农耕作业日劳年作的生产过程中,对于泥土的性质和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居址的相对固定和生活资料的积累,使得人们有条件并且有必要制造大量加工和储存生活资料的用具器物,这种生存性质的功利目的促使农耕文化的主人们在石质品、骨质品以及其他自然物之外去寻找一种新材料,于是以水、火、土的合成方式生产的陶器应运而生。被普遍认同的观点认为:原始先民可能因为偶尔在用竹、木、藤等有机物编成的盛器上涂上湿泥,在经过了火的烧烤之后成为可盛水浆的容器,于是由此受到启发而有意识地制造出土质容器,再经过焙烧用于盛装日常生活资料。这种推断说明,陶器的产生是作为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而出现的,其最初始的造型和工艺技术是受当时人们单纯的实用目的的驱使而出现的。所以陶制品最早出现是和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具而非建筑用品。这也证明,古代先民对泥的属性有了更深的把握,泥经过稀释、揉捏、塑形、晾晒、烘焙等工序后,陶器具备坚硬、防渗、防晒、防风、保温等功能,这是人类认知上的一次革新。泥的应用领域又进一步拓展。

陶制生活日用品的不断丰富,居室屋顶却仍为“茅茨”,为改进屋顶的材料促使人们在生活中不断探索。陶制生活用品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在烧制中,一些不成功的陶制碎片和被摔破的器皿碎片仍然是人们利用的对象。人们期待在这些碎片中寻找它的另一番价值,它们或直接被用于生活或通过拼组形成防水、隔热介质,这些努力激发了古人开始尝试在屋面上使用,以此来革新茅草屋顶带来的弊端。

陶制品在建筑上最早使用是陶制排水管道,物证为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1号宫殿遗址发现的地下排水通直陶质水管,陶制水管的器形、材质、功能便是生活中陶制器皿功能的延伸,这旁证了建筑上使用的陶器是从生活陶具演化而来的,陶瓦在建筑上的使用,只是时间问题。瓦的最初形态、制作技法我们已无从考证,但宋代《营造法式》规定了瓦作制度、功限和料例。在学术界的共识是,西周时开始量产瓦,但只用在脊部和檐部。这说明,限于制陶技艺的不成熟,陶器、陶瓦在当时属于奢瓷品,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到了春秋时期,古人已熟练掌握了陶器的烧制技术,陶器才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陶瓦也开始普遍用于屋面。屋面设瓦造法如《营造法式》所述:“其柴栈至上先以胶泥编泥,次以纯石灰施瓦。”由于瓦的分片形态易施工,瓦烧结后有一定的抗压、防水、遮阳等功能,所以瓦的广泛应用是建筑史上的一项重大进步。

综上所述,瓦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它源于古代居民对大自然认识的革新,是人们征服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智慧结晶,是古代人类自强不息伟大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研究瓦的起源,探寻人类征服自然强大的精神本源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要义之一。

作者简介: 江利中(1976―),男,浙江开化人,美术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瓦艺传承与创新教学的研究》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