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哥本哈根会议谈中国建筑节能及其造价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哥本哈根会议谈中国建筑节能及其造价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和新兴经济大国,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重申了中国减排的既定方针,这使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巨大压力。面对建筑能耗、污染在我国国民经济总能耗和排放量中占较大比重的事实,建筑节能对于我国实现减排目标意义重大。本文从建筑产业链、科技创新及造价管理等角度探讨建筑节能问题。

【关键词】节能减排;能源结构;建筑节能;科技创新;造价管理

前言

在前不久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节能减排的信心和决心。中国政府在会议讨论的几个核心问题上采取了灵活态度,进行了必要的妥协。例如,在坚守前提下中国表示可以考虑接受发达国家提出的“地球升温必须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将更积极地按要求提供减排信息,增加气候报告的透明度等等。另一方面,中国坚持自主减排,提出不接受任何有损国家的减排目标、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坚决反对发达国家推卸责任和义务,并且呼应欠发达国家的要求,坚持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的、额外的实质性资金援助和低成本技术支持。中国的信心、决心和诚心促使哥本哈根会议形成了协议,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事实上,中国早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提出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即2020年单位国内上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中国的自愿减排行动。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中国通过淘汰低能耗的炼钢、炼铁、水泥、焦炭产能等,已经使中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相对于2005年降低了13%,相当于少排放38亿吨二氧化碳。此外,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均占世界第一位。中国还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到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此外,多年来,中国还为治理污染、恢复生态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在国民经济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较大,占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还应该认识到,建筑能耗不仅发生于建(构)筑物和其他土木工程设施的使用过程,更多发生在其全产业链的生产过程中。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的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直接决定为保护环境、维持和恢复生态的投入。要清楚地意识到节能也是为了减排。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的潜力,可以为我国实现减排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关注建筑节能。

1 我国的建筑行业何以成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

建筑行业是行业发展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行业,与其密切相关的行业有60多个,其中最重要的要数钢铁、水泥、砖石、玻璃等建材行业,从而形成了一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地位极为显赫的产业链,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链。

随着我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进度的成倍增长,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量逐年大幅递增。建材需求量的增长,致使能耗相应增加,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建材生产不仅能效低,而且碳排放量大。

1.1 钢铁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

表1列出了2003年我国重点企业主要工序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

表1国内外钢铁工业综合能耗、可比能耗和炼铁系统工序能耗比较(单位:kgce/t)

年份 代表 焦化 烧结 炼铁 转炉 电炉 吨钢

综合能耗 吨钢

可比能耗

2003年 全国平均 148.51 66.42 464.68 27.04(2002年) 230.2(2002年) 770 698

2003年 宝钢集团 94.45 61.12 394.27 675 656

1999年 国际先进 128.1 50.89 463.36 -8.88 198.6 656(日本,2003年) 642(2000年)

差值 20.41 15.53 1.32 35.92 31.6 114 56

(资料来源: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整理)

数据表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吨钢能耗和吨钢可比能耗这两项指标,分别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出17.4和8.7个百分点。

一方面是高能耗,另一方面是高排放、高污染。钢铁工业固体粉尘、SO3排放和烟尘排放分列行业第二、第三和第四位。这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更显突出,见表2

表2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工序能耗指标比较

指标名称 单位 宝钢 台湾中钢 浦项钢铁

浦项厂 光阳厂

吨钢综合能耗 吨标煤/t 0.675 0.767 0.759 0.725

吨钢耗电 Kwh/t 627.70 434.70 598.10 610.70

吨钢耗水 t/t 4.08 5.49 3.97 3.64

炼焦工序能耗 kg标煤/t 132.68 120.83 128.81 146.72

烧结工序能耗 kg标煤/t 60.38 63.47 59.75 63.45

高炉工序能耗 kg标煤/t 395.47 443.11 488.16 431.17

炼钢工序能耗 kg标煤/t 6.81 5.29 20.85 7.55

电炉工序能耗 kg标煤/t 186.96 / / /

TRT回收 kwh/t 36.21 33.20 22.10 35.83

干熄焦蒸汽回收 kg/t 572.33 / 227.65 105.52

烧结蒸汽回收 kg/t 74.88 86.05 19.31 31.05

转炉蒸汽回收 kg/t 48.8 / / 77.23

转炉煤气回收 m3/t 101.93 87.45 91.83 104.49

高炉煤气放散率 % 0.62 0.21 0.78 2.54

氧气放散率 % 4.90 4.96 1.23 2.06

(资料来源: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整理)

到2004年,我国钢铁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60.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37.6个百分点。

1.2 水泥生产的高能耗和高污染

近年来,混凝土成为建(构)筑物的主要建筑材料,水泥生产已经是建筑行业的重头戏。水泥的生产规模逐年增加。水泥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大量粉尘,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环境,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水泥生产向来是备受指责的高污染源。这和我国长期以来水泥生产工艺落后有关。为此,水泥生产工艺的技改和引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0~2006年间,是我国新型干法NSP飞跃发展的时期,截止2006年,我国已有新型干法生产线704条,然而和水泥技术水平最高的印度和日本相比,我国新型水泥能耗水平差强人意,其熟料电耗水平已接近水泥生产大国日本。对于水泥生产而言,电能是清洁能源,而旧的湿法生产工艺对大气和水源污染严重,在我国正逐渐被淘汰。但是,总的说来,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水泥生产能耗仍处于较高水平,折合为热能平均为3416KJ/kg,而日本为3131KJ/kg,我国高出了9个百分点。

1.3 维护结构建材制造业

维护结构材料主要是砌体和玻璃。以往我国大部分建筑用的是粘土烧结砖。粘土砖的大量使用已经导致我国部分耕地土壤贫瘠,有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渐渐形成荒漠。而烧结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不亚于水泥生产。玻璃的生产也是一个高能耗过程。近年来,我国明令禁止使用粘土烧结砖,推广新型节能材料,注重从原材料生产到使用,从设计、施工到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1.4 建筑物的能源使用效率较低、排放量较大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建成的节能建筑仅占很小比例。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的空调拥有量也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过程明显加速,层层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建筑能源使用效率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建筑集中的城市的“热岛”效应将进一步加剧,城市周边的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如果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泡影。

综上所述,建筑能耗不仅产生于建(构)筑物的使用过程中,还大量产生于建造全过程,该全过程始于建材生产。而建筑能耗与排放的关系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能耗越大,排放量越大,能源利用效率越低,排放量也越大。这种关系的根源,主要还在于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综合利用程度较低、能源短缺等等。

2 我国能源的供应情况和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我国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廉价的煤资源上,这是目前我国成为最大碳排放量国家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在电力供应上,煤电所占比重远远超过水电、核电、风电和其他产能。数据表明,我国消耗1度电,就相当于排放了0.997千克二氧化碳,等同于0.272千克碳。就水泥生产而言,现在我国生产1t水泥平均耗电量已接近日本,这在水泥生产环节有效地降低了排放量,但却在煤电生产环节增加了排放量。以生产1t水泥消耗电量为70kw.h计,也就是70度,就相当于排放了近70千克二氧化碳或者18.86千克碳。因此,在我国,节能的意义还在于有效减排。我国逐渐淘汰低能效的炼钢、炼铁、水泥、焦炭产能,已经在减排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是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综合利用能力等等。在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包括煤电生产环节,进行了以减排为目的的科技创新,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

例如,近年来对冶金过程提出了“绿色”冶金的要求,这就是在钢铁制造过程中通过积极推行最有效的科技创新,利用先进技术不断使钢铁制造流程向物质获得率最大化、能耗最小化、制造流程高效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混凝土掺和料的使用有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主要的、常用的水泥替代材料――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煤粉锅炉排除的一种工业废渣,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范围正在扩大,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效益表现在:节约水泥、减少建灰场土地、大大减少可吸入颗粒物、节省冲排灰用水、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等等。目前,通过技术攻坚,某些地区的粉煤灰掺量已经取代了30%~40%的水泥,大大节约了水泥用量,其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都十分可观。

此外,在建筑产品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发展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属于建筑节能范畴。我国有少数城市大规模使用太阳能,已经获得了“清洁城市”的称谓。建筑节能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省,而是积极意义上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这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最基本的保障,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无疑也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治理的沉重负担。中国的“自主减排立场”告诉我们,应该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宽泛的涵义看待中国的建筑节能行动。因此,除了进行科技创新以外,在有限的资金、技术等条件下对建筑节能项目实行科学的、有效的造价管理必不可少,这是中国建筑节能项目建设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

3 建筑节能项目的造价管理

鉴于节能和减排的关系或者联系,减排工程项目可视为建筑节能项目,例如污水处理厂;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划分的概念和方法,建筑节能项目可能是单项工程或者是分部分项工程,如维护结构工程。

建筑节能项目的造价管理是全过程或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从项目策划阶段就开始进入项目周期,贯穿项目全过程。要特别重视建筑节能项目前期阶段即可行性研究中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以及设计阶段的多方案设计、技术经济分析、多方案优选以及方案的优化等工作。要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如项目类型、项目性质、项目目标和行业特点等,选择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参数,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3.1 建筑节能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项目经济评价包括财务分析与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两大部分。建筑节能减排项目除具有工程建设项目的普遍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3.1.1 项目的外部效果或外部影响突出。通常把与项目相关的间接效益(外部效益)和间接费用(外部费用)统称为外部效果。例如维护结构的处理,其间接费用包括技术引进的成本,其间接效益表现为环境的保护或改善。

3.1.2 往往不能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例如土地资源。项目的投入和产出的市场价格往往不能反应其真实价值,例如水资源的市场价格。

3.1.3 一些风险因素不易识别和确定,而且往往不具备统计规律,这和众多目标群体的利益往往不一致,而且与利益冲突的突发性有关。例如最近几起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的建设情况。

3.1.4 其他一些特点。

因此,建筑节能项目的经济评价不能局限于财务分析,还必须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而且应该遵循财务分析或财务评价可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不可行,则项目不可行的原则。此外,必要时,可用费用效果分析取代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总之,要从资源合理配置角度、国民经济角度、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考查项目,分析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社会福利所做出的贡献,使项目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3.2 建筑节能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在项目设计阶段,造价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除设计概预算外,还包括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方案优选和拟定方案的优化等。这里,特别提倡使用与价值工程类似的费用效果分析法,具体为最大效果法。即公式RE/C=E/C

式中RE/C――效果费用比

E ――项目效果

C ――项目的计算期费用,用现值或年值表示

在优选中,按RE/C的大小排序,大者排前。在方案优化中,力争做到RE/C趋近于1,以达到效果和费用的最佳匹配。

4 结论

4.1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国策。哥本哈根大会和中国在会议前以及会议中的立场、行为方式和取得的成果等等,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的国际地位和相应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一系列相关问题上面临技术的压力。一些节能减排行动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慎重对待。

4.2 根据中国的现状,建筑节能承载了减排的重任。因此应该从建筑产业的全部生产过程,所形成的产业链,包括能源生产、建材工业等等环节,以减排为宗旨全面考查建筑节能项目。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相应的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效益在建筑节能项目的经济评价中也就成为必不可少的参数。

4.3 项目的经济评价和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是建筑节能项目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鉴于建筑节能项目的特殊性,提倡在经济评价中应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在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比选、方案优化中争取费用效果分析。当然,在项目经济评价和方案技术经济分析中,若干参数的计算口径应当一致,规划应该协调。

参考文献:

[1]周扬.中国印度日本NSP系统能耗指标比较.中国水泥.2007.8.

[2]栾景阳.建筑节能.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7.

[3]赵俊学等.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9.

[4]张夏,郭占成.我国钢铁工业能耗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钢铁.2000.1(第35卷).

[5]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1.

[6]《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编写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3.

作者简介:

[1]郭金玲(1983.11.省略。

[2]谷铁汉(1949.10.03),男,教授,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