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什么不能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什么不能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成为众矢之的。笔者认为,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作为提高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绝不能淡化。本文试从语文知识的民族性、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语文的本质属性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四方面论证这一观点。

语文基础知识;民族性;工具性;新课改

当下的语文学科将要排到“小五子”、“小六子”的位置时,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成为众矢之的,为人所诟病了。究其原因,一是“人文性”被更多的人提倡或误读。语文本身作为一种“工具”,正接受着形形的批判,甚至有人将应试教育的弊端种种皆归结于此;二是新课标表达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含义,让语文教学陷入了观念上的迷茫。然而,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岂能淡化?

这里,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是人们在认识世界、促进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交际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知识。”[1]我们认为,这一定义较准确地辨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内涵。但仍需考虑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包含的内容有哪些?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对此作出这样的思考:“语文知识”是学校教学中语文学科最基础的知识,不是对这些知识变更或加工后的课程知识,当然更不涉及“大语文”所囊括的总和,所以我们认为的基础知识“通常包括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知识”。[2]本文重点讨论的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语文知识教学,认为这样的教学不能淡化,试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 语文知识教学背后所反映的民族性。这是极其显而易见的事情,可令人震惊的是,我们竟需要讨论。作为母语的语文知识,怎能被淡化?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想必一线教师对本文的思想主旨了然于胸。我们引导学生去学习此文,难道最后却要用行动告诉他们与文相悖的道理?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内涵与底蕴,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母语语文基础知识都淡化了,还谈什么民族文化呢?放眼世界教育,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中忽视了语文知识教学,导致学生语言基础知识贫乏,甚至影响到实际表达,在随后的改革中明确将语言知识体系的教学摆到中心位置。此外,法国、日本等国家现在都非常重视本国的母语教育,甚至以义务向他国输送母语教师的方式来扩大本国的文化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不正应该为我们的语文教育所借鉴吗?

2. 教学活动的本质及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文知识教学的地位。教学活动的媒介和手段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而形成流畅的“言语交流”,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正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语文基础知识在教育中扮演的,更多时候是陈述性知识的角色。它不仅是深入学习语文的必备,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离开语文基础知识,一个人就无法读书看报或参阅文献,无法搞研究、做调查,无法了解自然与社会。一个人要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离不开语文;一个人若想成为杰出人才,语文素养,尤其是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是必备条件。离开语文基础知识,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会成为空谈,对其他学科的理解程度与学习深度也会有很大影响,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3. 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样决定了语文知识不能淡化。新课标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两者的关系上,我们认为,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可部分人曲解语文学科性质,提出要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淡化“工具性”,在搞清楚学科性质后我们就不难明白,这一观点无法立足。必须强调的是,淡化“工具”说“人文”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很可能将语文教学引上歧路,语文(下转162页)(上接90页)教师对此应保持警惕。这里我们一直提到的“工具”,正是被很多学者批判的、要求淡化的语文基础知识。殊不知,丢了这个“工具”,语文就成了没有骨架与血肉的灵魂,成了学习者无从下手去研究的空壳。

4. 认真研读新课标,我们并不能得出“淡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结论。一些学者以新课标作为理论依据,喊出“淡化语文知识教学”的口号,着实令人费解。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删除了过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说法,可见其本意上从没有要抹杀语文基础知识的功效。我们期望的是通过新方法、新手段、新形式将语文基础知识改良,使其成为具有实效性而不仅仅是当作考试内容的一种检验。再者,我们深究新课标的理念就不难发现,如果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都掌握不了,又何谈自主合作探究?何谈学习模式的创新?何谈思维力与创造力的提升?可见,新课标在根源上并没有主张语文基础知识的淡化。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每一个口号的呐喊也都要有背景与事实上的依据。因此,我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现状应加以分析。当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语文知识观念落后,教材编写跟不上时代步伐,一些迫切需要教的无内容;现行教材对已有的语文知识交代得不够清晰,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目都有基础知识,但要么相似、要么笼统,使教师难以摸清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脉络;再如,“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机械单一”,[3]教师多采用讲授法介绍语文基础知识,造成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此外,在应试教育的极端化发展中,语文基础知识成了牺牲品……由此可见,语文知识的教学确实需要革新,但这样的革新绝不是淡化,而是重构新体系,帮助语文教学达到新的高度。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能淡化,因为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更是关系其他学科甚至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当然,我们也坚决反对诸如“八字宪法”之类给语文教学带来很大弊端的传统基础知识,但反对不意味着抛弃,反对的是糟粕,绝不能把核心要义也淡化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新路亟待开发,语文教育者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刘光成.语文知识教学的历程与反思[J].教学与课程研究,2007,(5):99.

[2]郑国民.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3,(2):19.

[3]朱晓娟.近十年来语文知识问题的综述[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