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美建筑教育理念对建筑系馆设计及其发展方向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美建筑教育理念对建筑系馆设计及其发展方向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建筑系馆设计应紧跟建筑教育发展及使用需求,本文以国内外优秀的建筑系馆为例,通过对英美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精髓及建筑系馆空间特征及其组织方式的分析,提出了我国相对传统建筑系馆设计类型的发展方向,对建筑系馆室内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营造的手法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教室、评图空间、展览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扩展,为国内建筑系馆的设计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创意孵化器;空间多功能设计;建筑学教育;功能扩展;评图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f top architectural colleges’ education sprit and excellent examples of hall design, the paper proposed the change and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architectural department hall design. Further discuss was carried on four main areas: specialized classroom, Crit room, exhibition space and public space in the hall. It provided systematic suggestions for architectural department hall design improvement.

Keywords:creative hub;multi-function space design;architectural education; function expanding; crit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38-02

1 引言

建筑系馆与普通教学楼建筑在使用上有很大区别,其作为设计理念及创意的孵化器对建筑功能和空间要求更加复杂。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规划室内外建筑环境。学生是建筑系馆的主要使用者,要考虑建筑系学生的使用需求和他们对建筑系馆的总体感受和评价,建筑系馆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建筑的认知、理解,例如怡人的建筑环境尺度,空间的私密性与公共性,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结合,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等。在建筑系馆长达五年的学习生活,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耳濡目染的培养他们良好的建筑设计素养及情操。

美国建筑师亚历山在《建筑语模式语言》一书中强调了建筑环境与人的双向影响因素和人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他提出“创造学术自由以及发展思想、交流思想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即大环境必须具备一个促进个性发展的活动场所,并且大环境必须提供场所去鼓励学生理解和思考,并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去接触各种不同的思想,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1]。恩格斯也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建筑学在国内虽然属于理工科,但是和其他理工学科不同,它是极具创造力的理性与感性,逻辑与艺术相交织的综合学科。为了最大限度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设计热情,而仅仅依靠传统的授课式教育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建筑系馆应能为师生营造出积极的广泛交流和学习氛围的各种课堂外的交流学习空间。

随着与发达国家建筑学院教学模式的接轨,我国建筑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建筑系馆空间提出新的需求。相对传统的建筑系馆功能,新的建筑系馆设计应对主要的几种功能空间进行扩展,更加强调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空间多功能的使用和满足学生的需要。建筑系馆的发展方向及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 专业教室(工作室)的设计应更加侧重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观摩

不同年级之间的交流和观摩对于设计类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创造力,还潜移默化的增强其设计能力。传统建筑专业教室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闭合教室空间,对年级之间学生交流考虑欠缺。哈佛大学建筑系馆设计为我们开拓新的思路,各个年级的专业教室被整合成一个非常大的阶梯状空间。所有年级的学生都在这个巨大的设计教室中设计并自由的交流,学生们称这个教室为“激发灵感的地方”。

3 设置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评图空间

评图空间作为建筑系馆的教学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英美建筑学院中被形象的称为“灵感发生器”(“Creative Hub”或“idea generator”)。评图空间可有多种形态存在,并可以可与许多其他功能相融合。评图活动并非传统单一的对学生建筑设计图纸给予指导及评价,而是学生评图、小型学术研讨会和聚会的综合体,是校外建筑专家与学校学术团体的交流平台。因此每次评图活动往往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专家和建筑师,在这里专家对学生作业的点评及讨论不仅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是结交朋友及合作伙伴的重要平台。

评图空间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课程中使用的评图空间,每个课程使用前需提前预定,相对活泼自由,处于交通便利的半开敞空间,此类型的评图空间一般为整个建筑系馆的主要活动中心。例如英国伦敦大学巴特雷特建筑学院评图空间位于二楼主要交通空间的一旁,以开敞的姿态邀请路过的教师和学生来交流和观摩。英国AA建筑学院的课程评图空间则更加有趣,在二楼的咖啡厅及与其相邻的房间内,多种使用功能穿插。第二种是期中及期末的大评图空间,相对正式,一般使用一楼的多功能教室和教室外的入口门厅。例如英国伦敦大学巴特雷特建筑建筑学院期末评图空间位于系馆入口门厅右侧的多媒体教室,易于辨识,一般会邀请如Norman Foster,Peter Cook,Zaha Hadid等著名建筑专家来参与评图,指导学生设计。这种多功能教室外有相应缓冲空间,相当于接待的功能,一般放置饮品及茶点,在评图活动前后作为学术交流及社交的主要场所。评图空间在设计上除考虑作品临时展示所需悬挂图纸和摆放模型的灵活空间外还应具有多媒体展示功能。

4 传统展览空间的功能扩展

我国传统展览空间大多只限于门厅处及走道两旁的玻璃橱柜展示区展示优秀设计作品,来提升开放的学术交流气氛,树立榜样,熏陶学生设计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英美建筑院校的展览除了上述的展览外,更侧重于每学年一次的重大的学生作业展,来展示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设计能力。例如英国伦敦大学巴特雷特建筑学院和AA建筑学院每年夏季都有规模宏大的夏季展,欧洲建筑院校教师、学生、各大设计单位和用人单位都会慕名而来。之前提到的哈佛的专业教室自身也可以提供展示功能,平时是教室,学年末大型设计展期间,所有桌椅及其他物品可以放置和隐藏于每个阶梯空间的后侧空间,整个大的教室就转换为大型的展览空间。英国AA建筑学院在大型建筑设计展期间则是整个学院变身为展览空间,每层楼的房间、走廊、咖啡休息区、屋顶平台等等都成为具有创意的展览区。教师和学生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利用每个空间的特色来设计展览模式。

5 能激发多种交流方式的公共空间

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只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设计辅导。常常发生于公共交往场所的师生、学生之间的非正式的信息共享、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及创新更加重要。在建筑系馆内,除了教学活动之外,休闲娱乐活动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很多学术以及生活信息都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传递。这种交流形式显著的特点是人数不确定,空间、地理位置都相对灵活。因此,建筑系馆的公共空间应该是多功能的,能够提供随时的、随意的多种交流方式的场所。为了吸引使用者最大频率的使用,公共空间一般位于建筑系馆教学及其他设施的交汇处,是建筑交通组织的核心。一个好的公共共享空间不仅可以吸引大量人流,做到动静分区,为丰富的校园生活提供发生场所,还能诱导各种思想交流和启发创新潜能。空间设计上最好不同楼层都和公共空间建立视线联系,使得公共空间成为视觉的焦点中心,每个楼层都能看到公共空间。除此之外公共空间还应具有独特的魅力,造型新颖灵活,并且可以和小型话剧舞台,报刊阅览区,咖啡饮品区,展览空间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师生喜爱的多功能复合型的交流休闲场所。

哈佛大学建筑系馆和伦敦艺术大学中央马丁新校区的设计都提供了多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场所,来引导学生、师生、参观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哈佛大学建筑系馆为例,该系馆一层内的公共共享廊道是为了提供学生更多交流机会所设计的。学生可以在廊道里和朋友畅谈人生理想甚至可以办自己的设计作品展,同时学生丰富的活动也增添了共享公共场所的趣味性。哈佛建筑系馆除了在首层有大的公共交流场所,每一层楼都有公共休闲区,这些公共空间都是学生们喜爱的会客以及相互之间交流的场所。

伦敦艺术大学中央马丁新校区的设计也给我们启发,它的公共共享廊道是师生最喜欢的场所之一,廊道宽12米,三层楼高,顶部采光,功能丰富,可以作为各种时装秀,展览,交流,讨论,甚至是临时的聚会场所。这个共享廊道的设计还考虑的视线通透性,其他楼层可以透过大片玻璃墙俯视廊道上空,最大限度的吸引师生来使用。每当设计期结束的时候,公共共享廊道是最具有活力的,围绕展览期举办的各种聚会交流活动,为参观者和师生提供绝妙的对话和思想碰撞的机会。

建筑系馆公共空间还应考虑与其他院系的互动和交流,他不仅供建筑专业师生使用,同时其他专业的师生也可以参与进来,实现跨专业之间的思想碰撞。建筑系馆的公共空间应该不仅仅是多功能的,还应该是开放的,便利的,甚至是可以步行穿越的空间,方便其他专业的师生路过并使用。而此就涉及到建筑系馆与整个校园的关系,建筑系馆作为校园的较为活跃的一部分,一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除了要考虑整体上与学校环境相协调以外,还应具有共享性,例如与周边院系开放共享咖啡休闲区,杂志阅读区等等,来促进院系之间交流与联系。

总之,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空间多功能的使用和学生的需求是建筑系馆空间设计、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上四个方面的设计理念探讨,是对国内建筑系馆突破传统的概括性建议,而这些只是建筑系馆改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其中一方面。只有综合各方因素,不断创新与完善,才能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术交流、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建筑系馆。

参考文献:

[1]C・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魏春雨.有室之用――湖南大学建筑系馆.时代建筑,2004(5):120―122.

[3]伍江.风格迥异殊途同归――美国最近两座建筑系馆.时代建筑,1999(1):68-70.

[4]吴锦绣.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建筑教育.建筑学报,2009(3)t95―96.

[5]艾志刚.美国几所大学的建筑系馆设计.世界建筑导报,1995(3):5―7.

[6]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8]托马斯・史密特.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罗伯特・文丘里.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0] www.gsd.harvard.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