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旧燕雨中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题
请以“旧燕雨中来”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
1. 立意自选,角度自定,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 不少于800字。
学生Show
旧燕雨中来
於安琪 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三(28)班
董桥先生雅好古玩、旧书,出的集子也极尽古雅,是可以放在案头时时把玩的。老先生自己打趣说:“都计算机时代了,纸本书店迟早关门,害得我每年出文集总抱着做一本是一本的心情,总想装帧得考究一些,好让几十年后的知识人像收藏古董似的珍藏之。”他出的集子总比寻常的书要略小些。我手上有布面和皮面两种,布面绉出的细密的纹理,显得拙朴而有质感,配上白色的腰封,更显出一种色彩的美;皮面精巧而雅致,书名是淡金色的,封皮近于剔红――简直让我有了一种那本册子也是明清文人雅玩的错觉了――还是错金的呐!也算是囊中羞涩无法购置真正古玩的慰藉吧!
读老先生的文字是要嫉妒的,且不说他用语凝练典雅,对西方文学和对于英语的理解也是轻车熟路,最令人叹服的是他能在两种文字之间自由地转换,而且毫无生涩之感,技艺不精如我者,自然是要在老先生背后咬牙切齿地赌气的!
可先生从来都是和蔼的。他端了上好的咖啡,把你安置在舒适的明式描金彩漆的椅子里,慢慢讲起过去的人和事,讲异国大街小巷的旧版图书店……像是放映一场很老很老的电影,略带了点点雪花,或是像听旧留声机,声音中总有些沙哑的嘈杂。在这个安静的冬日,那些故去的人――穿过时间的墙,走到你面前,为你描绘旧日年华锦瑟韶光。新雨旧燕,多少陈年旧事翩跹而来。然后,你就听着老一辈人那些风雅的故事,赏着或朴素大方或精妙华美的文玩,醉倒在他们的诉说里。老先生则站在高处,俯瞰着那些红尘往事,可文字却不带半点骄矜,这使得他的文字拥有了另一番温情。
孔子曾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春日里带上几个童子和至友去郊外踏青。这么说起来,董桥的生活竟是孔子久觅而不得的,你听他说着访友的故事,讲着最寻常的生活琐事,平白比众人高了几个档次。旧扇面里穿阶绕梁的呢喃的燕子,穿过了春雷初震的惊蛰,越过了细雨纷纷的清明,飞过了布谷声声的谷雨,既而立夏,小满,芒种……带着旧历斑驳的诗意,飞来在你的窗前,擦过你的耳际,昨日今朝,多少好风日便没有了隔阂,《从前》《故事》就一直讲到今天!
老师下水
旧燕雨中来
张居祥 江苏省盱眙中学
董桥先生有一本《旧时月色》的集子,装帧简朴。灰色的封面上,有几缕淡淡的树影与一痕依稀的远山,山外弦月斜挂。记得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那本书时,竟有几许似曾相识的感觉,那种看似随意点染的意境一下子烙进我的记忆。单看书名就让人沉醉不已,一口气读下来,前尘往事,尽奔眼底。
人到中年,自然少了些少年时代天马行空的念头,煮茶话旧就成了中年的标志,想得多了,难免生出朝花夕拾之慨。读董桥的文字,总给人感觉是一个前朝遗老举盏低唱曾经的风月繁华,中年人会生出苍狗浮云慨叹,慨叹前朝的曾经花开。
董桥的文字,大概是只有上了点年纪的人才能品出几许滋味的。柳苏先生殷殷劝戒:你一定要看董桥,陈子善先生更是斩钉截铁:你不能不读董桥。再读架上的这本集子,还能有什么法子呢,单是一本《旧时月色》,就已让人一窥中文的后花园墙外那枝耀眼的红杏,侧身挤进来,才知道寂寞的园花灿然生树,扇底春风,人面桃花,风情绮丽,汉魂唐魂的文字一经英伦水土的喂养,满纸唐诗宋词的风光中竟氤氲出一片欧风美雨的风情。
深夜展卷,董桥笔下的女人有些聊斋的妩媚,却比聊斋里的人物更多了些人间的烟火味,可在烟火人间又是绝难寻见的,若是真遇见,那只能是董桥笔下的了,且不说萧姨、云姑,随意挑几个都能让人目醉神迷了。章诒和五十年代在北京什刹海初见潘素说:“她丰盈,白皙,眼睛乌黑,腮边笑靥浮荡万般妩媚,只有开阔优雅的额头上留下光阴碾过的印痕。前几年《老照片》封面上登过潘素一帧三十年代的肖像,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流苏帐暖,春光宛转。”风韵犹存的江南翠大姐:“听她说话,我只觉得她的脸真好看,四十几快五十了还那么纤秀,一双凤眼添了几丝鱼尾纹反而更见水灵,配上那管尖尖的鼻子和那张薄薄的嘴唇,十足江南水乡一树柔媚的梨花。”碧娅“笑得鼻梁眼尾都荡起千山万水”。蛮妞生活在“背心、木屐、飞机榄的清白岁月,小家碧玉都从鸳蝴册页和扇面斗方的潇湘水云中款步走来,满身都是幽幽的书香”……瞧,读着这些文字,总感觉这些韶华逝去的人,竟如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又在连绵的雨中款款地飞来,把你也幻化成一只去年的燕子与她们一起去品味世情浇离中的那份淡然与宁静。
董桥笔下的男人更如孤星静悬,秋月行空。腕底笔下,满是孤傲情怀。杏庐先生:“银发稀疏整齐,天庭宽润饱满,细致的玳瑁眼镜染深了炯炯的眼神,一口四川官话回荡着战时陪都重庆的遗韵。”袁寒云:“末世公子天生这样缠绵,他的父亲一味笑他是假名士,说什么也料不到孙儿袁家骝和孙媳妇吴健雄出落得那么科学!袁寒云抽大烟迷古董玩学问宠小妾旖旖旎旎走完短短的一生:义气,他讲;人缘,他好;唱戏,他懂;才情,他多的是。”
在红尘滚滚的香港忆起这些过了时的人物,大概只能在风雨楼头的西风残照时节才好,白天眼底心底总有匆匆脚步与疲惫的身影,是难得这种心境的。
读董桥那些品赏文玩字画的文字,最合适的时间莫过于黄昏,兼之以潇潇暮雨,振之以飒飒秋风。文君香筒、吴昌硕张大千的古梅、榴开百子端砚、朵云信笺上的泪痕、台静农的短札……这些静默在岁月河畔的老物件,花香墨香书香杂着衣香,抖落下来,仍是花影树影月影杂着的鬓影。让人遥想的还是淘不尽的民国人物的风流遗韵。
人到中年,生命的草庐怕再也经不起岁月的风吹雨打,旧时相识的燕子怕再也认不清去年窗前低垂的帘幕,就用这些横平竖直的方块字,为自己撑开一扇隔心的门扉,支起一框息肩的窗棂。
怀旧的人常患上文化的消渴疾,那么董桥的文字是可以疗疾的。如寄的人生,遇上董桥,应该是一种幸运,忽然记起读董桥戏作的一首小诗:“最是今朝风日好,旧时月色可吹箫。从前故事小风景,不爱板桥爱董桥。”(《今朝风日好》《旧时月色》《从前》《故事》《小风景》均为董桥作品集名)且放下满筐的世味与红尘的喧嚣,在你步入中年的时候,不妨读一读董桥!
【同题PK】
【同题PK】 ■
读两篇师生同题作文,沉静在书卷叠叠、书香盈盈的氛围之中,似乎也在呷着香茗品着董桥的集子,不经意中也便感觉“旧燕雨中来”了。
这两篇同题散文与一般同题散文不同,平常所见同题文章大多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这两篇文章则是“一条大路通罗马”,两人走的是一条道儿,只是留下的脚窝深浅不同,所看到的风景有异而已。
先说学生,一个中学生“手上有布面和皮面两种”董桥文集,足见其阅读品位非同一般。再看对董桥先生的作品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就难怪他与一般少年对名人的仰望不同了,他是面对董桥先生令人叹服的文字,却要“在老先生背后咬牙切齿地赌气”,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说得雅一点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了。现代中学生的独特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写文章说到底是要表达作者独到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旧燕雨中来”在本文中的体现就是阅读董桥作品的感受。这位学生作文的第三第四段是扣题表达的核心段落,几个比喻贴切生动:“像是放映一场很老很老的电影,略带了点点雪花,或是像听旧留声机,声音中总有些沙哑的嘈杂。在这个安静的冬日,那些故去的人――穿过时间的墙,走到你面前,为你描绘旧日年华锦瑟韶光。新雨旧燕,多少陈年旧事翩跹而来。”也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了“旧燕”从雨中翩跹飞来。最后一段拿董桥与孔子比较,既突出了对前者的肯定,又再现了“旧燕雨中来”的情境,颇具匠心。
整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小作者笔力不凡,诗意氤氲。但翩跹飞来的这只旧燕却让人难以抓住,似曾相识却又难以确认,原因就在于这只旧燕飞来只是飞燕点水而已,没能站定旧巢鸣叫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如同青蛙简短地叫一声“两五一十”就匆匆飞去了,不见了踪影。本应内容充实处就打了水漂。
再来看看老师的文章,可以说是老到深邃,文采斐然。同走一条道,但老师的足迹却深重而又清晰。作者开篇就点明读的是董桥的《旧时月色》,巧妙扣题,避免了泛泛提及董桥集子的不足。文中随处可见点题扣题的文字,恰到好处而无嗦之嫌,比如“前尘往事,尽奔眼底”“朝花夕拾”“总感觉这些韶华逝去的人,竟如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又在连绵的雨中款款地飞来,把你也幻化成一只去年的燕子与她们一起去品味世情浇离中的那份淡然与宁静。”“这些静默在岁月河畔的老物件,……让人遥想的还是淘不尽的民国人物的风流遗韵。”
在《旧时月色》里你读到了什么,面对“旧燕雨中来”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通过这些点题之笔一一为你道来,当然作者更为集中的主题表达是在文章的最后两段:遇上董桥,“为自己撑开一扇隔心的门扉”“且放下满筐的世味与红尘的喧嚣”,读一读董桥来为自己“疗疾”。这正是现代功利社会浮躁的人心所需要的,也是中学生作者尚未能够深刻感悟到的或尚未明确表达的思想。
张老师深谙文章需言之有物的道理,用两个段落分写“董桥笔下的女人”和“董桥笔下的男人”,然后以“读着这些文字,总感觉这些韶华逝去的人”“在红尘滚滚的香港忆起这些过了时的人物”引发议论作结,使读者看清“旧燕”的模样。
其实师生同题作文,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老师在起点处早已“抢跑”。老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的优越条件。在同一时空里进行师生PK,老师可利用的时间和资料更是学生望尘莫及,这是其一;其二,老师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积淀的优势也非学生可比。老师作者正是“人到中年”,处在怀旧时光,文中第二段把这层意思和盘托出,“旧燕雨中来”正中下怀,感悟和体验自然深刻;毛孩子怀旧隔靴搔痒,难以挠到痛痒。难为学生作者,发挥可圈可点,已经不错。
当然同题作文不同于正式比赛,一定要决出冠亚军,而在于看出差异,找到写作的路径和方法。如此,不论走那条路,不论怎么走,都可以走到优秀作文的“罗马之城”。
点 评: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