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揭“错”而起,反败为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揭“错”而起,反败为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学科涉及的基本概念、规律、实验探究和解题思想很多、很细,容易混淆,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概念性、理解性和应用性错误。本文以典型易错题作为切入点,评析错因,盘点高中生物中易错的概念,易错的性质、规律,易错的实验探究和解题方法,给同学们提出警示,以有效避开陷阱。

一.常见的概念错误

错点揭秘1:水绵、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

纠错&拓展:误认为生物名称中带有“藻”字的都是植物。

蓝藻(念珠藻、鱼腥藻、颤藻、螺旋藻、发菜等)属于原核藻类,但绿藻、红藻等属于真核藻类;黑藻俗称温丝草,属单子叶多年生沉水植物。

错点揭秘2: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

纠错&拓展: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

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但它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细胞质的一些膜结构上进行的,膜上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还有一些光合细菌没有叶绿体,但是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错点揭秘3: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且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DNA的碱基序列的改变一定改变遗传信息;导致性状改变的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给子代。

纠错&拓展:误认为基因突变一定发生在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是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

①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因素(紫外线辐射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等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外部因素对DNA的损伤发生在各个时期。

②外部因素可直接损伤DNA分子或改变碱基序列,而不是通过DNA的复制来改变碱基对,因此基因突变不只发生在间期。

③引起基因突变的内部因素包括DNA复制出错和DNA碱基组成改变等,其中内部因素引起的DNA碱基组成的改变是随机的。不要把“基因”和“DNA”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④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分子中基因的碱基序列中,不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间的间隔区段的DNA序列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⑤另外,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属于广义上的基因突变。

错点揭秘4:亲代DNA上某碱基对发生改变,其子代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纠错&拓展: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该亲代DNA上某个碱基对发生改变产生的是一个隐性基因,该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其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可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表现是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变了的基因其性状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表现。

错点揭秘5: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剂。

纠错&拓展:对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不足。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的,而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激素之间,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保证植物各部分正常生长。

乙烯、脱落酸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和芽,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促进坐果和果实生长。生长素促进顶芽生长,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都促进侧芽生长;生长素使雌花增加,赤霉素促进雄花形成;细胞分裂素促进气孔张开,脱落酸却促使其关闭;生长素抑制花朵脱落,脱落酸促进叶、花、果的脱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种子发芽,脱落酸却抑制其发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叶片衰老,脱落酸却促进其衰老。

错点揭秘6: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注射从某种细菌中获得的物质乙后,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甲物质是淋巴因子,乙物质是抗体。

纠错&拓展:对抗原与抗体的理解存在误区。注意以下知识:

①抗原具有异物性,但并非所有异物都是抗原,自身的组织或细胞也可成为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大于10000。

②过敏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不一定具有大分子性,且第二次入侵机体后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才能称为过敏原。

③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起的是体液免疫。

④进入细胞内的抗原引起的是细胞免疫。

⑤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散播感染,当病毒进入细胞后,再引发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后再由体液免疫把抗原最后清除。

错点揭秘7: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可直接通过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合成与分泌肾上腺激素。

纠错&拓展:对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的理解存在误区。

①下丘脑有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功能,具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而不是下丘脑。下丘脑内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②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和作用于垂体的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多种促激素,作用于相应腺体,并使该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也能合成并释放生长激素。

③下丘脑发出的神经直接支配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和肾上腺髓质细胞分别合成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和肾上腺素。

错点揭秘8:在一个污水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初级消费者的总质量即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纠错&拓展: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和能量分流的理解存在误区,误认为各消费者的摄入量等于同化量,没有弄清各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所含能量,粪便所含能量始终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摄入量>同化量>储存量。

能量流动的去向包括以下三条途径: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其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是指未利用的能量。在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有系统外输入的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量和化能合成细菌所固定的化学能。

错点揭秘9: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都是细胞的全能性。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脱分化阶段都不需要光照,再分化阶段需要给予光照的条件。

纠错&拓展:误认为“细胞全能性”与“细胞核全能性”等同。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但是“多利”羊的克隆实验只是证明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地将单个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培养成新的个体。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直接培养成一个个体,即分化的动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但其细胞核有全能性。植物细胞可以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一个个体,所以细胞的全能性往往指的是植物细胞。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脱分化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照,但的组织培养例外。

错点揭秘10:冲卵是从供体母体体内获得早期胚胎的过程,而不是获得受精卵或卵母细胞的过程;卵裂期是指从受精卵分裂到桑葚期前的一个时期;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移植的操作对象都是早期胚胎。

纠错&拓展:对冲卵、卵裂期和早期胚胎的理解不当。

体外受精过程中的冲卵,由于没有受精,获取的是卵母细胞。在良种牛胚胎移植的培育流程中,超数排卵的母牛后,选择同种优良的公牛进行配种或人工授精,在体内受精发育成早期胚胎后才进行冲卵,获取的是早期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