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难侨妈妈”许丽华(续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难侨妈妈”许丽华(续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本刊上期刊载《“难侨妈妈”许丽华》一文后,上海“东方网”及印度尼西亚

求得“金娃娃”助侨辟新路

今年春节,陆丰华侨农场红杨桃一上市便被客户抢购一空。红杨桃一箱18个,售价4(元,客户们买到的兴高采烈,买不到的鼓噪纠缠不休。有个业主因未能履行对客户的订货合约,竟害怕得躲起来,连家也不敢回了。说起红杨桃,这还是陆丰华侨农场近两年才问世的新产品,先后种植了200亩,有的树龄尚短,今年春节前后能投放到市场只有近万箱,在当地已供不应求,那些从北京、广卅、深圳及香港赶来的客商只好空手而回。

红杨桃得以落户陆丰华侨农场,正是退休后念念不忘农场的许丽华的贡献。

原来红杨桃产于马来西亚,经加拿大华裔水果种植专家朱平章先生近年引进湛江,经提纯复壮和改良,使之本土化,获得成功。这种红杨桃果型大,一颗重半斤,外型美观,金黄透红,味甜如蜜,肉嫩汁多,皮薄无渣,含丰富维生素及可溶性糖分,糖尿病者亦可进食,是健康时尚的水果,老百姓称之为“吉祥果”,2000年在农业部主办的广州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最高荣誉―一‘金杯奖’。

过去广东华侨农场曾种过荔枝、龙眼,使一些场员致富,但近年种植多了,价格下滑,利润大减,甚至无利可图。许丽华退休前,便四处探秘,苦心寻找新的果树品种,为农场经济开创新的门路。

2000年,广州举办全国农产品博览会。朱平章先生带着他的科研杰作红杨桃及全新口味的菠萝蜜等产品参展。展摊上展示:红杨桃售价每个5元,限购2个,欢迎试食。全国各地来宾争相购买,现场景象使人兴奋。许丽华按此计算,一亩红杨桃纯收入可达万元以上,她认定红杨桃是个“金娃娃”,可让农场归难侨开辟致富新路。于是,许丽华向朱平章“三探”(虚实)、“三顾”(朱庐),请朱先生供应果树苗,无偿长期教授种植管理技术。朱平章望着这位已经退休而又一身病痛的前官员,为了难侨脱贫日夜奔波忙碌,十分感动,答应了她的全部要求。国务院侨办、省侨办安置办随即拨出专款给种植红杨桃的归难侨,免费向他们供应果树苗。陆丰、阳春、海晏、霄雪岭、花都等华侨农场共种下红杨桃、莲雾、菠萝蜜等近500亩。陆丰华侨农场的红杨桃,今年可收果约近1万箱,收益约40万元~45万元,平均每亩收益在1万元~l_1万元。印尼山口洋归侨彭武森前几年还是个困难户,他与妻子共种了5亩红杨桃,有2亩已达5年树龄,预计今年总收入有6万元~8万元。他们两口子兴奋地说,种了红杨桃,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不用国家补贴了。 笔者元宵节后第二天访问陆丰华侨农场,巧遇许丽华及安置办广州办事处副主任曾玉生、黄记环,还有一名种植杨桃的技术员,他们在难侨的果园逐户检查指导,总结经验。由于当天风大雨大,只见许丽华他们一行衣衫尽湿,一身泥泞。难侨们动情地说:“许主任为我们脱贫风里来雨里去,退休了还与我们一起打拼,退休8年,她来农场最少有七八十次。”

为中印(尼)情谊竭尽心力

广东华侨农场有几支由归侨组织起来的业务文艺演出队,他们排练的印尼和东南亚歌舞节目甚受群众欢迎,经常被邀到各地演出;印尼华文报纸《千岛日报》有由内地老新闻工作者编辑的四大专版,使该报副刊多姿多彩,受到读者欢迎;还有印尼泗水名声很响的汉语幼儿班。耕耘这些文化园地的牵线人和领头人,也都是从印尼归国并为增强中印(尼)情谊竭尽心力的许丽华。

英德华侨农场业余文艺演出队已有40多年历史。年纪大的己60多岁,年纪小的是一批7岁~12岁的归侨第三代。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韩达利曾亲到农场窥看究竟,他被演员的歌场、舞技惊呆了,也被华侨们积极传播印尼文化的真诚感动了。因此他特别从印尼请来专业乐师和舞蹈教师住进农场传技授艺,大大提高了农场演出队的演出水平,丰富了演出队的节目。这支队伍除被邀到福建、云南、江门、深圳、珠海、澳门、香港演出外,2006年还两次被邀到北京演出,其中一次观众全是中外国宾。 “悠扬、激越、动听、迷人……首都梦幻般的香格里拉今晚如痴如醉了。“‘在座的中外国宾听得激越痴迷,印尼副总统伉俪翘起大拇指加以夸奖,禁不住和小演员拥抱,还禁不住取过小演员手上的昂格隆奏起印尼的乐曲。”这是作家莫孝川先生报道广东英德华侨农场演出队在北京演出的实况。 农场文艺演出队的成长是艰辛的。因为是业余演出,经费没有着落,许丽华便把筹钱的重任担当起来。她“沿门托钵”,找中央、省、市政府筹措,找香港朋友解决。2006年英德农场演出队去北京演出,她花费了不少心力。

印尼华文报纸《千岛日报》是海外华人为架起中印(尼)文化交流的桥梁,由华裔出资办起来的。由于印尼苏哈托政权禁制了华文32年,造成中文人才极其贫乏。华文电脑排版、电脑打字的人才更缺。对于这些,身在内地的许丽华也慨然予以援手。她派出两位富有经验的老手协助使报纸顺利出版。

为丰富《千岛日报》内容,许丽华又请广东新闻工作者张宝锵给予支持。通过张老物色了老报人、老作家、老教授李骏、赖海晏、莫孝川、吴绿星、赵小敏等10多人,创办了“中华文化”、“彩色家庭”、“天南地北”、“童心”四大专版,每一专版均由有办报经验的老报人任主编。各专版每半月一大版,内容广泛,雅俗共赏。至今,这四大专版共出版计“中华文化”版117期、“彩色家庭”版77期、“天南地北”版77期、“童心”版33期。这批热心分子积极投身中印(尼)文化交流,只领象征性稿酬。印尼《千岛日报》问世至今8年,在印尼乃至世界华语媒体界已是名声在外的华文大报。

因为印尼苏哈托政府禁制华文的结果,50多岁以下的华人对华文全然不懂,成了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人民交往的障碍。印尼现政府和华人社团急于改变状况,政府更鼓励支持多管道办汉语学校学习汉语。印尼泗水新中学校汉语幼儿班从2002年起至今已办了7年,因为教师全是广州幼儿师范学校最优秀、最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教学效果好,极受学校、家人的称赞。它既是印尼第一家办的汉语学班,也是中国到印尼最早和办得最成功的汉语班。这也是与许丽华的关注配合不无关系。

许丽华对中印(尼)文化交流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竭尽心力。她也不讳言:“中国是我的祖国,印尼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爱中国也爱印尼,衷心希望两国繁荣富强,人民世代友好。”

清廉一家人感人故事多

凡是与许丽华及其家人有过接触的人,都喜欢用“马列’,这个词去赞美许丽华一家子。下面让我们听听这一家子的故事。

退休八载继续心系归难侨:许丽华退休已经8年。2000年国务院安置办获悉许丽华将要退休,便请她出任驻广州办主任,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许丽华退休时原有三个计划:第一,住医院做一次详细的身体检查,医治日益严重的心脏病和奇痒难治的湿疹病;第二,为患高血压、痛风症并经常发病的丈夫做护理员;第三,在位时因为工作忙,亏欠女儿母爱太多,退休后,要加倍偿还。但当北京领导一再动员请她出山,又勾起了许丽华对农场难侨的种种牵挂,她把自己“退休三件事”的计划全忘诸脑后,而宁愿不任现职,甘心继续为归难侨服务,投身于难侨危房改造,寻求华侨农场致富新门路等工作。

她到各地出差均找标准很低、住一天只花几十元的小旅馆,三餐吃在大排档,私事绝对不坐公车。北京的领导和同事都称赞她是名副其实说到做到的“马列主义老太太”,她却认真地说:“我已向政府领取了退休金。”

廉洁自律的丈夫:许丽华的丈夫卢如健,是印尼西爪哇井里汶归侨,60届北京工业学院建筑系学生,毕业后在湖南省工作。卢如健尊重、支持妻子“投笔从农”,夫妇分居两地长达7年,后来才调到海南兴隆华侨农场相聚一处。1981年,许丽华上调到省,他则调到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所属房产开发公司,先后任总经理、党委书记。该司是广东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大企业,他为企业赚取的利润数以十亿计,但他是一个精通业务技术,又是清廉自律的好干部。群众一致公认他是个一尘不染,滴水不沾的好老总。

不靠关系靠自强:许丽华的女儿是“海归”派,曾在澳大利亚留学4年,大学毕业后回国。别人的孩子毕业前家里早已为他们选好就业单位,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许丽华日日夜夜为难侨操心,唯独对女儿的工作从不过问。

许丽华与中央、地方的领导和回国投资办企业的华侨、港澳同胞都相熟相知,找个好单位好工作不是个大问题;一些领导和华侨知道许丽华无暇顾及家庭,也很乐意帮她排忧解难。许丽华婉拒了,她的女儿也不让父母过问自己的工作,说“要靠自己的实力去闯”,目前在一家私企当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