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0-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0-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经济运行正在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总体平稳增长,价格涨幅较低,出现了经济较高增长与较低物价上涨并存的态势,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问题、房价上涨过快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尚未稳定建立。

2010年经济形势基本特点一是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上半年GDP增长11.1%,比上年加快两个百分点。7、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3.4%和13.9%,继续下降,但已显现趋稳态势。总体看,经济增长仍保持着较高速度。

二是物价涨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7、8、9月份当月同比涨幅分别为3.3%、3.5%和3.6%,涨幅有所提高。但主要受翘尾因素和部分食品涨价因素推动,随着水灾影响的消失,蔬菜、果品等生产很快恢复;生猪生产规模很大,猪肉价格恢复性上涨。总体看,未来新涨价因素将减少,翘尾因素也将较快减少。综合看,全年价格涨幅将保持较低水平。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上涨相伴随的局面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三是市场力量明显增强。1-8月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5%,国内贷款增长22.6%,自筹资金增长30.5%,利用外资增长3.9%;从投资项目划分看,中央项目投资11200亿元,同比增长11.4%;地方项目投资129798亿元。增长26.1%。把这些变化与2009年同期比较,可以发现,投资增长已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推动转向由市场推动。由于消费主要是居民家庭自主性的活动,因此内需(国内投资与消费)已经从由政府力量推动转为由市场力量推动。与此同时,出口持续强劲恢复。1-8月份出口同比增长35.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50多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由负转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综合看,经济增长的需求基础已基本由市场主导。

四是企业效益好转、财政收入增幅提高。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18761亿元,同比增长61.1%。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超过20%。

五是货币供给量过快增长和房价快速上涨问题得到控制。1-9月份新增贷款6.3万亿元,同比少增2.36万亿元。N2余额同比增长19%,较年初降低6个多百分点。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1%,较8月份降低0.2个百分点。

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尚未稳固建立一是投资增速趋降,持续较快增长基础不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降低。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2009年1-8月份价格绝对下降,2010年1-8月则为上涨),投资实际增长率降低到10个百分点以上。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均显不足。其中房地产企业投资潜伏回落风险。非房地产企业面对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前景不确定以及融资难、行业准入管理等因素,投资活动均不够活跃。

二是出口增长率开始明显回落。9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4.7%,增幅较8月份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考虑上年基数变化(2009年下半年,月度出口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以及国际贸易形势变化,预计这一态势还会持续。出口的高增长态势将发生明显改变。

综合上述情况,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基础总体看还不稳固,内需增长(主要是投资增长)存在下降趋势,市场投资还没有全面恢复,房地产投资存在较大下滑风险;出口高增长难以为继。在需求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降低。

综合1-9月份三大需求的增长情况及其年内发展趋势看,预计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不会出现明显滑坡,全年CDP增长率可以达到9.5%~10%。

2011年经济形势展望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总体完成了由政府向市场的转变,但内需、外需结构的调整尚未完成,内需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还不扎实。2011年出口增速会有较大回落,经济增速可能下降。

2009-2010年之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生了很大改变从需求角度分析,2009年内需(国内消费加投资)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为12.8个百分点,外需的贡献为-3.7个百分点(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表明2009年GDP9.1%的增长率完全是基于内需的强劲拉动。2010年预计GDP增长率将达到10%左右,消费现价增长率为18%左右,投资现价增长率为23%左右,出口增长率为28%左右。按此测算,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为7.5个百分点左右,外需贡献为2.5个百分点左右。比较2009年和2010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变化了6个多百分点,我国经济增长已由全部依靠内需增量转变为既依靠内需增量,也依靠外需增量。

2011年我国出口增幅可能降至10%左右第一,2010年出口高增长是恢复性的,不具备可持续性。2010年出口预计较2009年增长28%左右,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5380亿元左右,但较2008年仅增长9.2%。因为2009年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14307亿美元减少为12017亿美元,基数变化很大。由于2010年出口规模已经很大,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已接近10%,考虑基数大、出口潜力已比较充分释放等因素,预计2011年出口增幅将明显下降,以2008年为基数的增幅(9.2%)很可能成为中长期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

第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可能。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主要是由于2009年基数低,加上经济刺激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场预期,引发补充库存的活动,带动了生产恢复。在此基础上,预计2011年其经济增长将出现回调。主要是因为2010年基数已较大;消费和房地产市场等终端需求难以启动,今年5月份以后,美国商业零售额同比增幅持续走低,2008年以来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下降,近期程度有所加深,终端需求的困境已经开始抑制补充库存活动。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走低。欧洲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债务引发的欧元国家危机尚未结束;日元汇率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预计美国经济走低后,欧洲及日本经济也会下行。

第三,2011年国际贸易增幅将明显降低。2010年国际贸易出现了恢复性高增长,基数扩大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比很大,其经济走低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综合这些因素看,2011年国际贸易将呈现低增长状态。

综合以上分析,受2010年基数变大和发达国家经济走低、国际贸易低增长等因素影响,预计2011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将由2010年的28%左右下降

到10%左右。

市场支持的内需增长水平偏低。不够稳定第一,内需增长已总体实现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的转换,但增速偏低。根据前面预测数据,考虑价格因素,2010年投资可比价增长率将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消费可比价增长率降低1.5个百分点左右,内需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由2009年的12.8个百分点降低到7.5个百分点左右,下降幅度很大。与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要求比较,目前的内需增速偏低。

第二,2011年投资增幅可能继续有所降低。首先政府投资规模预计将进一步减小。虽然2010年政府投资增量明显减弱,但中央政府投资仍在20000亿元左右,地方政府在建项目投资也有较大规模。从项目建设周期看,2009年开工的大量项目,施工高潮主要在2010年。这些因素使2010年政府投资仍然保持了较大规模。2011年已基本没有“一揽子”计划安排的投资,尽管“十二五”规划将安排较多投资项目,但其施工高潮主要在2012年及以后,因此政府投资规模将继续减小。市场投资基础尚不稳定,有可能出现下降。占全部投资四分之一左右的房地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调控以及资金链收紧等因素影响,潜伏着下滑的危险,增速预计将低于2010年;重化工业投资受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政策的影响较大,增长空间较小,企业对实体经济投资总体比较谨慎。综合这些情况看,预计2011年投资增幅将继续下降,由2010年23%左右的增幅降低到17%~20%的增幅。

第三,消费增幅将略有降低。2010年就业形势较好,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多,对消费将形成积极支持。但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的影响需要注意。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与住、行改善相关的消费占比超过40%,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增长具有主导作用。2010年国家对房地产需求进行了密集调控,对居民购房需求有一定影响;汽车市场2009~2010年保持了持续高增长,潜力释放较多;汽车购置税、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措施的增量效果在逐步减弱。综合这些情况看,2011年住、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速率可能小幅减弱,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由2010年的15.5%左右降低到15%左右。

综合三大需求预测,若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基于我国强大的发展潜力,GDP增长率可能保持在9%左右。在需求平稳增长格局下,预计CPI涨幅不会高于3%。

积极应对增速下降。面向中长期加快构建新一轮可持续增长的基础2010-2011年,既是两个五年规划的衔接过渡期,也是经济增长由政府推动改为由市场推动的重要转型期,经济形势空前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很多。尽管2010年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但尚未进入新一轮可持续增长轨道,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更为严峻的挑战,保证“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要继续着力扩大内需,面向中长期调整内外需求关系,构筑总需求平稳较快可持续增长的基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多种措施扩大消费,进一步促进住、行为主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努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着力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方面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要根据各方面因素和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推动宏观经济政策由危机应对型向常规型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