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营企业投资东盟:现状、条件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营企业投资东盟:现状、条件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海外投资的主体之一。在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中,万向、华为、新希望、正泰等公司,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在沿海及内地发达省区,已有上千家民营企业在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后大胆进入国际市场。事实上,在“走出去”中,民营企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投资东盟的动力

1.民营企业应成为“走出去”的主体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与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认为:靠国有企业来实现中国的资本输出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成功率不高。“走出去”是有风险的,国企的风险最终就是政府的风险。国有企业显然不适宜成为“走出去”的主体,比较理想的主体非民营企业莫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系主任薛求知教授也认为,未来三五年内,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将会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在政府的经营下尽管会有一些大型国企出去投资,但企业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特别强烈,相对来说是被动的。而民营企业“走出去”完全是主动行为,是高收益的驱动,不能低估民间投资力量的巨大潜力。

2.民营企业有着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

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民营化程度最高的浙江省目前约有8000亿元民间资本,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资本高达25000亿元。由于目前民营企业在国内投资领域仍受到许多限制,使得这些巨额的民间资本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状态。而去东盟投资,则至少从投资领域来看,只要是东道国允许的,国内方面就不可能有任何歧视待遇。

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开展的2002年中国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与海外合作方面,有近22%的私营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资合作,近30%的企业打算在今后三五年内与海外合资合作,只有6.2%的企业不准备同海外合作,另有41.9%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已向海外投资的企业投资额平均为2.73 万美元,占其资本总额的3.1%。已同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多为制造业企业,占到47.8%;正在着手与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相对集中在农林牧渔和科研技术行业。

3.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积累,已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

根据数据经验分析,企业规模越大,越希望与海外进行合资合作,“走出去”的愿望就越强烈。中国的民营企业一直给人“小”、“散”、“弱”的感觉,但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已经出现了一大批资本实力较强的民营大企业。目前,行业整合及民间资本自发整合在温州等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悄然兴起,制锁、拉链、家具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先后走上强强联合之路,出现了由几十家乃至上百家民营企业组成的同行业经济联合体。2004年6月17日,由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法派集团、耀华电器等温州9家土生土长的行业巨头组成的中国国内第一家财团――中瑞财团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9家实业企业合组的中瑞财团可在短期内调动至少100亿元资金,中瑞财团的出现将这种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发挥到了极致。这再次表明不甘人后的中国民营企业正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调整,希望通过财力和智慧的积聚,以期寻找企业发展的更大突破。这一切无不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的日益成长壮大。

根据专家预计,民营企业发展到这一时期,在未来发展中将出现五大转变,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产权形态从私人独资向资本社会化转变;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由小企业向大企业转变;企业治理方式由所有者及其家族成员直接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委托治理结构转变;生产经营空间由本地向家乡以外的地区(包括国外)转移。而扩大在东盟地区的投资正好与这些转变不谋而合。并且由于东盟作为我们的近邻,与我国国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可以实现跨越式的对外投资,以免贻误时机。

4.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所在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国企下岗分流人员,不仅满足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还为大型国企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依托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经验也证明,中小企业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特别大。统计数字表明,1989年,中国私营企业仅有9万多户,从业人员164万人,注册资金84亿元。过了短短13年,到2002年12月底,私营企业数增加到243万户。从业人员3247万人,注册资金2.47万亿元,分别增长27倍、20倍和298倍。据全国工商联2004年6月16日透露的消息,中国目前平均每天增加1500多家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注册资本每天增加30亿元。2003年,中国新增民营企业57万家,新增加注册资本1万亿元。民营企业成为中国这些年改革和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它们的经济活力很强。我国沿海地区发达程度高,与民营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条件会越来越好。未来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必然是广大的民营企业。当前,民营企业也必须抓住“走出去”的战略时机,增加产品出口和扩大海外投资,更多地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这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实证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已具备“走出去”的基础和条件,民营企业能够也应该成为“走出去”的主体,将成为“走出去”的一个生力军。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参与对外开放的过程。开放初期,民营企业主要是为国有外贸公司提供货源,但在1999年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民营企业不能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一些民营企业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出口,另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变通办法,戴上“红帽子”走到前台,获取国际市场“通行证”。

1999年初国家颁布了对私营企业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规定,从此中国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第一,出口迅猛增长。2004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11.6亿美元,同比增长68.6%,增幅分别超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57.2个百分点和27.7个百分点,民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已从不足1%上升到17%。

第二,对外投资增长迅速。根据《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的境外投资累计达到370亿美元,其中有一部分是国有大企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项目,也有相当比例的民营中小企业项目。以浙江省为例,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年中,浙江省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试点改革以来,新办海外机构和境外投资企业的数量名列全国第一,总共有87家企业在境外投资了99个项目,中方投资总额达1.21亿美元。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和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对温州的112户外向型企业的调查,84%的企业是私营企业,112家企业海外销售占总营业额的30%至89%,海外营业额最低的为25万元,最高的为3.2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的海外营业额为3355万元。

第三,日益重视借用“外脑”。民营企业到国外设立的办事机构、研发机构、合作销售机构的企业也日益增加。新科集团在香港、江苏和美国硅谷建立了3个研发中心,三地实现了全面互动。德国是世界上低压高压电器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温州的德力西集团也把眼光盯在了最高水准上,集团不仅在德国开设了研发中心,还直接把“外脑”请进了企业。

民营企业投资东盟的优劣势

民营企业要“走出去”,扩大在东盟的投资,需要各方支持,共同努力。首先,要认清民营企业的优势与不足。

1.优势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契机,国家正在制订政策,放宽民企自营进出口的审批;允许民企通过并购、控股、参股等形式参与国企改革;一般竞争部门的投资由审批转为登记;允许外资进入的产业同样向民企开放,民企上市融资等问题,都将或已有新的规定出台。民企在国内经营环境改善必然会大大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长期在国内享受“低国民待遇”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反而可以享受到其他国家吸引外资而提供的“超国民待遇”,这岂不是又一种优势?而东盟国家由于这几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有所下降,所以更是加强了吸引外资的力度,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利用东道国的要素资源和行政的市场空间,享受东道国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这在客观上可以增加我国民营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有着国有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用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的话说就是“机制灵活 , 可以先干起来再说”。这些企业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 , 有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资决策、工资分配制度和营销方式有较多的自,因而躲避市场风险的灵活程度较高,特别是在我国整个海外投资大的气候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这些特征(即优势)便凸显出来:一是成本,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是以成本优势为主,而民营企业同国企相比,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生产资料的使用、历史包袱等方面明显占优,成本优势更为明显。二是产权,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经营自主,所有者到位,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经营成果与投资者和经营者利益直接相关,国企存在的“富了方丈穷了庙”的现象民营企业很少发生。三是机制,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敏感,适应国际市场能力强,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经营多品种、小批量、价格比较低廉的出口商品上优势明显。四是经营理念,民营企业是伴随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求知欲强,有着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敢冒风险抓机遇,决策果断,有很大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民营企业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来说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不能说拥有太大的优势,但相对于东盟中下游国家来说,仍会拥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的优势产业,也是民营企业较为集中和占有优势的产业。如浙江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产品,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就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而且这种小规模技术又会由于其生产成本低、技术适用性强以及创造的就业岗位多、很少造成市场垄断等特点,深受东盟国家的欢迎。

还有一点就是对外集群式投资优势。所谓集群式投资,就是众多的企业组成一个集群,一起到某一地区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收益。我国优秀的民营企业,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如广东东莞、浙江温州、江苏苏州等地,有着集群投资的天然优势,这种集群组织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共享,快捷获取信息、技术、服务等便利条件,而且还能保持原有企业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等优点,这对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弱,内部规模效益差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其提高跨国经营效率又一大优势。

从海外投资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具备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条件的成功的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与东盟国家无论在地理距离上还是心理距离上都比较接近,具有相邻的地缘优势,符合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由近及远”、“由熟悉至陌生”的渐进发展原则。

2.劣势

一方面,外部因素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外向型发展。从政府、社会等企业外部环境看,民营企业在“走出去”道路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融资难,目前,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来充实海外投资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使企业难为无米之炊,这也造成了当前民营企业在东盟投资少的现状。

外汇管理制度的限制也不利于需要配套现汇的实物投资项目,不利于需要较多外汇汇出的非生产网点的设立,如售后服务,研发项目等。

此外,审批程序繁杂,环节多、速度慢,且多家管理,延误商机;缺乏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支持的专门机构。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弱点和不足,阻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的素质高低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首先是我国民营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不强;缺少复合型人才;缺乏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战略和国际化的运作经验,由此失去很多进入东盟市场发展的机会。

其次,我国民营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并努力把科技成果引进企业,但总体而言,由于资金困难,在购买专利产品,科技人员的引入,更新设备等方面还相对滞后。

另外,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新手地位,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还不强。由于受内外各种因素制约,手段单一,从事一般商品贸易居多,劳务输出、引进外资,海外投资形式较少。单独经营多,与国外企业参股控股合作少。传统方式多,运用现代国际贸易方式,如网上交易,电子商务少。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缺少完整的战略等问题都影响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几点建议

从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些民营企业也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有的还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还仅仅是开始。现在非常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一是作为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来予以政策支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实际上是扩大民间投资的一种举措。当前,扩大民间投资需要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工商管理、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制定可操作性的措施。

二是放弃所有制歧视的旧观念,保护本国各类企业的海外利益。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对本国企业的海外利益采取积极的保护政策,维护本国民间资本的利益,注意增强民间资本的国际竞争能力。由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建立境外投资风险回避和投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与外国政府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加强对外投资保险与担保工作,做好风险等级评测和信息工作。

三是制定有明确导向性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开拓当地市场和开发当地资源,争夺人才和技术。加大对各类优势企业到境外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持,让他们抢占技术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现在对本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支持大多还停留在号召和鼓励上,资金上的支持还局限于国有企业。鉴于我国许多资源短缺的情况,国家应当采取切实的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到国外开发利用我国短缺资源,进口到国内来。考虑到在境外投资有一定的风险,在政策支持上要一并给予解决。

四是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登记制度,放宽对贷款、外汇、海外融资、人员出入境、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限制条件,支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

五是建立公开的信息机制,改善信息中介服务,使民营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投资东盟的机会。除了信息机制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体系,对各种投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投资项目的风险和价值,帮助民营企业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投资机会,作出理性的投资选择,引导企业选好市场和投资项目,这对扩大民间投资是十分有益的。

六是注重人才培养。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的是人才,尤其是会外语,懂法律、外经外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不可回避。但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无论“请进来”(资金、技术、人才引进),还是“走出去”(海外设厂、跨国经营),目的都是发展、壮大自己。积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运用国际化的理念治理和经营企业,这是立志于做强做大的民营企业的必由之路。

鉴于当前东盟在我国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我们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前往东盟,在这个新兴市场中找到企业发展壮大的契机。或在东盟建厂、买厂,设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或在东盟买店或借店,设立自己的货物分销配送中心;或到东盟(如新加坡)设立研发机构;或建立国际战略联盟等等,进入方式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