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课本”到“生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不同的视角都可以看到教师成长的足迹。教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学生、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从教师对教学中这三者之间张力关系和互动关系认识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教师成长的初始阶段――以“课本”为本
在进入教学的初期,由于指导思想上、方法措施上或教师自身素质等原因,大多数教师会先经历“教书”――“教课本”“教教材”的阶段。从“照本宣科”、复述教材到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在把握教材有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条理清晰地诠释教材,教师关注的对象是教材,教学就是“教书”“教教材”,许多教师尤其是十分优秀的教师,能把教材教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教师的这个成长阶段,在新课改的术语中叫“课程的忠实取向”,即认为教材是“权威”,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掌握的“对象”。尽管新课程对“课程的忠实取向”贬多于褒,但对于教师成长来说,这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规范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教学水平的最低标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老老实实“教教材”。走进教材,吃透教材,课才能上得厚重、实在,教师心中才会踏实、沉稳。有了这样的底气,再去谈超越教材才有基础和保证,再去琢磨教学艺术才有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一辈子只教教材,没有走出教材范畴,那么教师就只是教书匠、传话筒、录音机,教师的角色绝不仅是如此,超越教材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教师成长的发展阶段――以“教师”为本
随着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和对教材背景认识的不断拓宽与加深,教师以往或在以后的教学及研究中形成的个性素质,如一定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技术操作模式等,会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在把握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突破教材的框架约束,自主组织和选择教学内容,确定表达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在此阶段,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讲”课――“讲”教材,很多优秀教师通过“讲”,使“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别化起来,平淡的教材精彩起来。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唐江澎在谈及专业发展历程时曾经说:“教学要追求诗歌般激情、相声般幽默、小说般结构、戏剧般冲突。那时,最得意的事是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学生们发自肺腑地评价:听您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陶醉于这种评价。当然,摆摆花架子是无法赢得这真诚赞誉的,我力求把知识讲明、讲透、讲活。” [1]
很多教师甚至专家对教师的优秀就是这样界定的,阎宗学老师谈及他的一次公开课:“课后的评教会上,我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夸赞,我也因此陶醉了一段时间。那时我非常重视教学导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总结语的设计,上课前反复推敲‘台词’,以做到烂熟于心。课堂上我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我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我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按我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回答问题,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下来,我口干舌燥。可能是老师们把我的课堂教学当成诗歌朗诵会或讲演会来欣赏的缘故吧,那次公开课听到老师们评价我讲得很精彩。”[2]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像演员,是课堂的主角,吸引人眼球,光彩夺目。然而,教师的精彩就是如此吗?
三 、教师成长的成熟阶段――以“学生”为本
如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什么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如何发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领悟,一般也要经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本,教师的“导”在于答疑解惑;第二阶段,以学生的能力为本,教师的“导”在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式方法、关注认知策略;第三阶段,以学生的人格培养为本,教师的“导”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上进、自我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当具有了“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大多数教师会首先想到要启发诱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例如对教材中包括的事实、概念、法则、原理等,或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象苏格拉底一样,步步设疑,层层追问,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或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目标,诱导着学生到达最后目标,但这只是“授人以鱼”,知识上的“导”,迁移性是有限的。大多数教师会自然想到“鱼”后面的“渔”,因此,教师“导”的第二个层次,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很多教师对“导”的认识就停留于这个层次,然而,教师最根本的“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上进的人格品质。类似的教育理论知识我们很熟悉,但要领悟到它的真谛却也非易事。
以“学生”为本的认识和实践,魏书生堪称典范。初听魏书生老师的课,感觉很平淡,既没有华美的言辞,也没有慷慨的激情。那是因为知识经验浅薄未能品出其中味道,但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才领悟到魏老师对教育教学本质和教师角色深刻的理解。
魏书生上课很有特色,用学生的话说是魏老师上课基本不讲,结果把我们的自学能力锻炼出来了。他的课堂一般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把有关知识点用层层推进的问题和学习目标串接起来,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掌握。为了让学生能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自我学习,魏书生用他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功底,领着学生把知识背后的学习方法、策略几乎全部挖掘出来。他教学生划分文章段落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色的方法、自学一篇文章和一类文章的方法、自学整册教材的方法……他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把所有的知识系统化起来,教他们自己留作业、互改作业、自出考试题、自己批作文,并把这些方法以学生的学习内容为线索组成严密的体系。此外,魏书生还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提高迁移性更广的智力水平。魏书生曾用法国作家莱辛关于真理的话,启发他的学生们要真理,更要获取真理的能力。他说,要得到获取真理的能力,就要学会自学。
很多教师感慨于魏书生教学的潇洒和他的学生学习的高效,纷纷学习和仿效。但是,更多的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魏书生的做法在自己班里行不通,不少教师反思其中的原因。
魏书生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全方位、多侧面、多层次,并互相合理组合与紧密控制的系统工程,各个部分环环相扣、相互支持。只截取其中一个环节而没有其他环节的支撑,这个环节就没有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学习魏书生也让学生自己留作业,现实情况是很多学生就不留或只拣容易内容敷衍了事,不得已只好又重复昨天的故事。而这项工程的根基就是教育的最核心使命:培养健全的人格,即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与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魏书生用朴素的语言诠释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他多次讲座都强调说人生第一要题就是要明确正确的苦乐观。他说年好过、节好过,平常日子不好过,若把平常日子能过好,就能天天活在快乐中。而把平常日子过好,就是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全身心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并持之以恒,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把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落到实处。成功的思想教育成为魏书生的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强大动力。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教师在和不在一个样”,成为教师的“体外自我”。所以,满足于学习魏书生的一招一式、具体方式方法时,总是学不成功,因为没有价值观、人生观等人格教育这个根本的支撑,就难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动力。于是,我们真正领悟了教育的根本和教师的根本――塑造人的灵魂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尽管这个提法在今天受到争议。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3]而心灵只能用心灵唤醒,人格只能用人格感染。魏书生真正践行了这一点,抓住了教育的核心。处于以“教材”为本和以“教师”为本阶段,甚至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本和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阶段的教师都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也就不能完成真正的教学任务。当走到这一境界,回过头看一路走来的足迹:从“教书”到“讲课”再到以学生的人格教育为本,教师以自己的人格育人,这些足迹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师的本质领悟逐渐通透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成熟、专业逐渐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唐江澎.我的专业发展历程[J].人民教育,2002(6).
[2]阎宗学.构建对话课堂,实现生命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04(5).
[3]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73.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