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汇丰供股:香港市民的情绪化反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汇丰供股:香港市民的情绪化反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汇丰银行供股是近一个月坊间最流行的话题,“你打不打算供股?”差不多已成为港人日常的问候语,于街头巷尾均能听到,想避也避不开。

全球金融危机下,一间世界性的商业银行进行集资其实不难预料,但汇丰的行动在香港却饱受批评,因为早前它曾公开表示无集资需要,而后也没有发出盈利警告,最近却因为美国汇融(HSBC Finance Corporation)的业务大幅减值106亿及年度亏蚀50亿,拖累其它地区的收益,加上市况低迷、前景不明,因而需要全球集资以巩固集团营运基础。多年来,汇丰的品牌象征着稳健与谨慎,与其它巨型金融机构如AIG、雷曼兄弟相比,汇丰提供的是一份信心,香港不少人把“汇丰只有买贵,没有买错”挂在口边即可见一斑。

吊诡的是,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把一切扭转。AIG已然临近破产边缘,但它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协助,一次再一次地注资,结果资本比率高于一贯稳健的汇丰。对于投资者而言,自然投向作风冒进但得到政府撑腰的金融机构。

政府的注资举动,间接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冒险的策略,以纳税人的利益换取私利,因为政府已承受不起伴随大型机构倒闭而来的政治、经济压力。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于《纽约时报》撰文指出,政府注资的方案,并不是三赢的方案,只有银行与投资者可从中获利,输的却是纳税人。而金融机构为避免重蹈覆辙,改善借款质素,于是收紧借贷条件并增加收费,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向银行借贷周转。看来,政府政策只能增加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却无益于经济活动的增长。

汇丰供股就本土意义而言,令人反思其身份认同的问题。香港没有多少间公司能与整个城市的市民靠得那样近,汇丰是难得的一间。在报章杂志的访问中,一些小股民表示买下汇丰股票是为了留给子孙;表现专业的股市评论员则在电视前为汇丰落泪,其表现出来的已不是一种纯粹的金钱价值,当中亦存在一种情结,是对汇丰背后的理财信念的认同。本地有论者认为,汇丰是香港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汇丰利用香港的特殊身份步向国际,连接中西金融市场,成为亚洲区的金融中心,其成长史与香港的发展史每多契合之处,两者密不可分,展示的是一个偏处一隅最后迈向国际的成功故事。

在汇丰宣布供股集资的初期,市场上普遍存在一种不满情绪,一方面因为集团高层的讯息前后不一,但更重要的是令投资者感觉受骗,他们一直相信的稳健投资的汇丰,原来并不如想象中那样。过去相信的价值观一夜崩溃,造就全城的茫然失措。结果,传媒与市民的反应偏向情绪化。市民的普遍反应,表示了汇丰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公司名称,不只是一个投资号码。尽管如此,供股最后还是获得98.2%的股东支持,反映出传媒、市民对汇丰的认同根深蒂固。

汇丰供股显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扭曲、吊诡,也显示了股民对集团的情感投射。经此一役,市场的多变、难以预测、非理性特质充分展现了出来,市场是理性的假设开始动摇。当一切彷佛都不可靠时,汇丰过去建立的品牌效应,其稳健、谨慎的投资理念,依然得到大多数香港人认同支持。或许,一些最根本、最传统的价值观并没有失去,中国的老话“得道多助”在这时代仍然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