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南名邑—溧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溧阳之名早在春秋吴越即已见诸史册,秦始皇时建制设县,位于今高淳境内的固城附近(后移至现溧阳境内的旧县村),唐天复三年(903年)移至今溧城镇。“溧山兮苍苍,濑水兮汤汤”,处于吴楚交界的溧阳,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楚风吴韵地域文化。两千多年来,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手法,始终贯穿于溧阳这个江南名邑的发展中。历代文人墨客在这方古老厚实的土地上,留下过许多不朽的诗篇和书画作品。相传蔡邕曾在风景秀美的天目湖畔筑台读书、研墨授课,李白在此赋《猛虎行》并由张旭欣然挥笔录于壁,谢朓留下了“洗笔池”,唐伯虎、祝枝山、徐文长等都钟情溧阳山水,流连其间、赋诗作画,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江苏溧水县尉喻仲远在固城湖(今江苏省高淳县境内)发现江南地区唯一的汉代石刻《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碑主潘乾,字元卓,陈国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人。此碑刻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文字多漫漶难以读识,元至顺四年(1333年)单禧刻有《释文碑》。《校官碑》是汉隶中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解放以后《校官碑》镶嵌在溧水县中学大门内东墙上。1957年被江苏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次年运往江苏省博物馆保存,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校官碑》是汉隶成熟期的重要碑刻,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外两碑一为《天发神谶碑》,一为《禅国山碑》),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之致。清方朔跋云:“字体方正淳古,有西京(指西汉)篆初变隶风范。东京(东汉)中唯《衡方》《张迁》二碑如其结构。”(《枕经金石跋》)杨守敬评云:“方正古厚,已导《孔羡》之先路。但此浑融彼峭厉耳。”(《平碑记》)而康有为则以“丰茂”概之。(《广艺舟双楫·本汉》)
20世纪50年代初,溧阳市溧城镇沙涨村村民在树林里发掘出一件保存完整的墓志铭,认出其中有一个“偰”字,知道是祖先之物,便砌于墙中藏匿保护起来。改革开放后这块墓志铭由县文化馆保存,限于条件,墓志铭存入库房,没有加以考证。到90年代,溧阳筹建博物馆,开始整理清点库存的石刻件,这块墓志铭引起了溧阳市文物工作者的注意,经过对碑文的仔细研读,确认其年代为元代,墓主人名“合剌普华”。随着对这块墓志铭的解读,文物工作者终于解开了诸如关于偰姓、关于偰氏家族的一连串谜团。
“阅山、阅水、阅江南;品茶、品竹、品溧阳”。改革开放以来,有着“江南明珠”“绿色仙境”“长寿之乡”美誉的溧阳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被授予“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国4A级旅游景区天目湖、南山竹海、御水温泉每年吸引数百万中外游客来观光游览。溧阳经济的发展、溧阳历代文化艺术名人的文化情结、书艺情结,也深深影响着当下溧阳书坛、溧阳文化,习书者蔚然成风,并荣获全国“少儿书法之乡”美誉。1979年,溧阳县书法工作者协会成立,90年代末更名为溧阳市书法家协会,现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7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56人,会员多次在兰亭展及历届国展等重大展赛中获奖、入展。
(作者为溧阳市文联常务副主席、溧阳市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