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篇翻译中的英汉衔接手段对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衔接是为了实现语篇的连贯,是语篇重要的组成部分。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衔接手段,文章通过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后的演讲与其中译本的对比研究,揭示出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不同的运用和侧重,明确翻译时应根据语言各自的特点及语篇体裁的要求,灵活变通或转换衔接手段,从而忠实再现原文。

关键词: 英汉语篇 衔接手段 语篇翻译

1.引言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创始人韩礼德在与哈桑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中指出语篇是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或书面语的段落。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必须达到七项标准,其中,衔接性和连贯性最为重要,因为它们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衔接又是为了实现语篇的连贯,因此,衔接是语篇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由于思维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在语篇的衔接运用上有着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的不同,对于翻译实践及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奥巴马获诺贝尔和平奖后的演讲与汉语译文为例,尝试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语篇翻译上的不同。

2.衔接理论

2.1 Halliday的衔接理论

衔接理论最早是由韩礼德在与哈桑1976年合著的《英语的衔接》中提出的。所谓衔接,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的相互关联,是“一个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它是将篇章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帮助作者建立句子边界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连贯篇章。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Quirk等指出语篇衔接手段有四类:(1)语用和语义上的意涵;(2)词汇联系;(3)韵律与标点符号;(4)语法手段。Quirk等显然是从广义上理解衔接的,但是在对衔接手段进行分类时,他们都把词汇衔接作为最为重要的衔接手段之一。韩礼德和哈桑则将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

2.2衔接理论的发展

对于衔接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张德禄认可为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语篇衔接的连贯关系的研究。(2)整体性、系统性研究。(3)语篇与语境的关系研究。(4)微观研究在理论总体框架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微观研究的精细程度和深入程度成为关键的因素。(5)应用研究。

3.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由于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存在着差异。总的说来,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多用“形合法”,汉语也用“形合法”,但主要用“意合法”,句子内部及上下文之间多靠语义来连贯。汉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主客体的融合统一,因而在语言上重意合而不重形合。

我对奥巴马演讲(32句)及汉语译文(30句)的语法衔接手段做了统计,也得出大致相仿的结论:在完整的语篇中,英语语篇的衔接手段的数量要多于汉语的衔接手段;而汉语多通过句意间的逻辑联系和语义联系来连贯篇章。如下表所示:

(1)英语中大量使用照应手段,如人称和指示代词的照应,而汉语中相对较少。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英语语篇中,照应手段有15个,而汉语只有10个。如:

And even as we strive to seek a world in which conflicts are resolved peacefully and prosperity is widely shared,we have to confront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today.

译文:即使我们努力寻求建立一个冲突得以和平解决、繁荣得以广泛共享的世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现实世界。

原文使用两个“it”照应“the”而在汉译文中,依照汉语零照应的特点,使用省略的衔接手段来连接语义,显得简练连贯。

(2)英语像许多其他印欧语言一样是一种意义表达十分精确,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它不重视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因此英语中的省略用的不如汉语中得频繁。英语中有几种省略,如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分句省略、句法方面的省略和情境方面的省略等,但中文往往使用重复来增强语气或增加语言的气势。

(3)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并需要借助于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内涵逻辑,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是一种形式连接。具有意合特点的语言行文时的方式是将片语、分句、句子放在一起,通常不是用连接词,即使使用,也只使用诸如and,but,or这样的连接词,或者最低限度地使用,或者干脆不使用表示从属关系的词语连接句子。汉语中虽然也有些连接词,但常常表现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呈现为具体的连接成分,而是内含的,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表现为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如:

And I know that throughout history,the Nobel Peace Prize honor specific achievement;it’s also been used as a means to give momentum to a set of causes.And that is why I will accept this award as a call to action――a call for nations to confront the common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译文:纵观历史,我知道诺贝尔和平奖不仅仅是对某一个具体成就的奖励,它同时也是给予某些事业以动力的手段。所以我接受这个奖项,并视其为采取行动的召唤――召唤所有国家一起来应对21世纪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原文使用and连接词连接句子,表达“补充”、“递进”,达到语法结构上的完整性。而汉语重语意,翻译时并不需要照搬原文的衔接方式,这里进行了灵活的变通,将衔接手段省略,使得译文不但传达出原文意思,而且紧凑、自然。

4.结语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英汉语篇的衔接手段具有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其反映到不同体裁的语篇中,便又赋予各自的个性特征。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遵从翻译的一般规律,又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翻译策略。本文选取的是演讲语篇,除反映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一般规律外,也体现出演讲语篇的个体差异。英汉演讲语篇的语言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较为简洁质朴,句式更为简短有力,较为常用诸如排比、重复等衔接手段,以此使得演讲更具感染力和鼓动性,达到影响民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Hoey,Michael.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牛保义.英汉语篇含意衔接琐议[J].外语学刊,1999,(1).

[5]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M].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