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海派工艺美术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海派工艺美术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百年的上海,以开放的意识,接纳各种先进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大都市。近代和现代的上海工艺美术,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下,广泛吸纳各地技艺精华,逐渐培育出有“海派”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同时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工艺家。这一批工艺家,是我们的国宝,是上海工艺美术行业的标志性人物。

徐宝庆

20世纪30年代,徐家汇土山湾天主教堂开办工艺院,教授西洋艺术的技艺技法,许多本地人入内学艺,接触西方艺术。现代木雕工艺家徐宝庆先生(1921年~)少年时在此度过他的艺术学徒生涯。清苦的生活、较好的学艺环境,促使他刻苦好学,先后接受了绘画基础、铜匠、木器家具制作、人体解剖等多方面的训练,最终转入雕刻工作室学习。出师后徐先生开始独立创作,几十年创作作品不计其数。其作品构思奇,用料巧,内容新,讲究结构准确、神态自然,刀法干脆利落。徐先生的创作,一是将西洋雕刻技法融入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二是突破传统历史题材的束缚,作品大多表现现实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富有中国民俗情趣的场景,创立了“海派”黄杨木雕风格。其代表作“撑骆驼”,刻画的是上海儿童的弄堂游戏,人物神形兼备,动静结合,虚实有致(图2)。另一件作品“丰收”,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活力,满地饱满的稻谷刻得细致入微;两位为收获而喜悦的农民,身体健硕,热情激扬,感染着每一位观者。

支慈庵

上海竹刻起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当时“嘉定竹刻”的名家都精通书画金石,因而作品无不生动精雅,尤以留青浅刻技术堪称一绝,是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海竹刻的代表人物、现代竹刻工艺家支慈庵(1904~1974年),原籍苏州,青年时来上海,在碑帖店当学徒,后专攻篆刻、竹刻。与竹刻前辈一样,支慈庵对中国书画有深入研究。他曾拜吴湖帆等著名书画大家为师,得到指点。在竹刻技艺技法方面,他博采众长,观摩著名收藏家李祖韩收藏的精品竹刻,专业技艺大有长进。支慈庵的竹刻作品品种多样,有臂搁、插屏、烟盒等;题材涵盖花鸟、山水、人物及仿古金文、青铜器、钱币等范围。在刻制中,他善用竹之皮青,表现画面花色的阴阳及层次关系。由于擅长各种艺术手法,精篆刻,通书画,能雕善刻,因此他的作品非同一般,十分耐看。支慈庵的竹刻“和平颂”中“留青”技法的运用,体现了“海派”竹刻的一大特色。在极薄的竹青(即竹皮)上, 作者运用各种刀法,将中国画的笔法、意境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对图中各种景象的刻划无微不至,整幅画面中,花、鸟、树、石、水汇集一堂,层次清晰,质感强烈,深切表现出作者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对中国绘画的深刻理解。支慈庵的留青竹刻技艺,在当代已成为一个高峰,著名工艺美术鉴赏收藏家王世襄在《竹刻艺术》中对他的评价是:“已达到前人在此种刻法的最高水平”。支慈庵的竹刻作品,已成为千金难求的国宝,上海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均有收藏。

薛佛影

细刻艺术家多精于书画篆刻,能在象牙等各种材质上表现中国书画,神形兼备。薛佛影(1904~1988年)是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细刻工艺家。江苏无锡人,年幼时即自攻细刻艺术,30岁时就名声在外,当时的上海博物馆已向他征集藏品。后又拜名家丰子恺为师,创作大量佳作,积累了丰厚的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他专业知识丰富,基本功扎实,尤其擅长模仿名人字迹。其作品无论大小,均极具书法功力和笔墨韵味。他的象牙细刻作品“如松之盛”,画面不算细小,但用刀遒劲,布局有致。画中的老松苍劲繁盛,意境深远。细刻是以刀,以刀法表现笔意的一种工艺,前辈已达到的境界,目前尚难超越。

除象牙作品外,薛佛影还刻制过两件水晶插屏:一是“滕王阁”,刻有滕王阁全景和王勃《滕王阁》七言诗全文;二是“洛神赋”,正面为洛神故事,反面为《洛神赋》全文。后者于1957年献给国家,并得到委员长的感谢函,称赞他前无古人的微刻技法。

陈端友

上海砚刻最早出现于明代。到20世纪初,一些店铺专门刻制砚台出售,但大多数雕刻工艺较为简单,以装饰些许图案花纹为主。1930年代以后,形成一门雕刻艺术。这时的砚刻行当,艺人荟萃,佳作频出。“海派”砚刻承前启后,经几代艺术家的创造,形成写实与写意相融的风格,使百年来的上海砚刻达到了绝高的艺术境界。陈端友(1891~1959年),祖籍江苏常熟,原名陈介,先在扬州张太平处学砚刻,后随师来上海经营。陈作砚是以倾心倾力之态对待,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端友”之名即是他对刻砚专注、倾心程度的最好体现。陈端友对历史精华既吸收又不拘泥,因而其作品题材广泛,中西交融,精工巧妙,形神自然。特别是对物象细致、严谨的写实,几乎无人超越,并以此造就“海派”砚刻风格,是一代刻砚宗师。他一生最著名的杰作为“九龟荷叶端砚”,其中荷花的娇柔,莲叶的残破,龟背的鳞甲,都富有质感,有如亲睹其物。该作品创作据说历时30余年,力求尽善尽美,可谓呕心沥血之作。陈端友先生也善金石文字,雕刻的印钮艺术水平很高。他的砚刻作品大多藏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香菇砚”,是陈端友先生唯一一件未完成的遗作。整件作品用料极其严谨,完全保持了原料的天然外形。大小不一的香菇,看似散乱,实则布局疏密有致。砚中香菇的刻制,深刻体现了陈端友精湛的写实技巧,虽属未竟之作,但已可见鲜明的海派风格。

张景安

另一砚刻名家张景安(1905~1975年)(图9),祖籍江苏无锡,早年随砚刻、碑雕艺人张文彬学艺,后转拜砚刻名家陈端友为师。其作品吸收西洋雕塑技法,结合中国传统砚台形制雕刻,创出有别于陈端友的“海派”砚刻另一支系。20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后,他博采众长,作品往往倾注数年揣摩和精雕细刻。作品选材于瓜果、植物、昆虫等,精工巧妙,形神自然,以写实逼真、刀工细腻著称。亦能自制砚盒,与砚相得益彰。精品藏于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作品“扁豆砚”“旭日东升砚”被评为2004年首届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桑蚕藤编砚”(图10)是张景安的代表作。作品中编的每一根藤,每一个编接口,无不粗细均匀,饱满结实,巧夺天工。

杨为义

上海瓷刻开始时只是店家为招徕生意而进行的附带制作,不讲刻法,制作粗糙。20世纪40年代,杨为义(1925~1986年)(图11)开始研究在瓷器、铜盒等上进行浅雕刻。由于他曾受过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能书善画,因此在瓷器上刻划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又有西洋绘画的明暗层次。特别是在薄胎瓷上的细雕微刻,形气神韵兼备,为瓷刻工艺中的一绝。他曾有作品被选送到法国展览。1956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设立瓷刻专业,杨为义被吸收从事瓷刻创作,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成为专业瓷刻工艺家。他刻有一件“山水小方瓶”,刻制的小瓶本身是一件古董,在古董上雕刻,足见作者的功底之深。细微雕刻,绝不同于简单的刻划。因而瓷刻在上海创作量少,留世的作品不多,但大部分都非常耐看。

上海近代工艺高手众多,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创作出许多里程碑式的优秀佳作。尽管专业不同,风格各异,但不畏艰辛,耐得寂寞,善于钻研,各领。正是由于各位工艺大师达到这样的境界,才会有“海派”工艺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