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血吸虫病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血吸虫病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分析血吸虫病的影响因素与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本研究通过分析血吸虫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防治工作中的限制性因素,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加强宣教力度、提升检验水平、提高管理力度,有效提升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结果 血吸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显著,促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防治效率与水平。结论 通过血吸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有效提升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防治效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血吸虫病;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血吸虫病是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虫流行性疾病,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在亚洲、非洲、拉美洲三大洲的70多个国家较为常见,患病者基数较大。血吸虫病主要包括肠血吸虫病与尿路血吸虫病两种类型,肠血吸虫病主要由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引起,而尿路血吸虫病主要有埃及血吸虫引起,我国流行的血吸虫病主要为日本血吸虫引起的肠血吸虫病。本研究根据血吸虫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与防治工作中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了血吸虫病的有效治疗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血吸虫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主要存在于河湖沿岸城镇,血吸虫病菌主要存在于钉螺分布地区。据解放初期的统计,全国有螺面积约为130亿m2,血吸虫患者约有1000万余例,死亡率较高。解放后国家加强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灭螺活动,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截至2003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血吸虫患者缩减至不到100万例。钉螺覆盖面积也缩减至不到40m2。但由于我国地形地势复杂,洪涝等灾害频发,国家实施退田还湖等工程,使钉螺疫情得以复发,难以巩固灭螺成果[1]。

血吸虫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对钉螺生长的促进作用,在气温、水分、植被与光照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血吸虫繁殖效率较高,我国江河湖泊分布复杂,雨量充沛,河岸杂草符合钉螺孽生条件,使血吸虫病新病例激增。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血吸虫病在社会环境中的多样性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疫水、人畜粪便污染、人口流动感染、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等传播,扩大血吸虫流行区域,使血吸虫病的患病几率增加。

2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限制性因素

随着近年来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不断推进,国家对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防治工作普及加大了力度,但血吸虫病整体防治工作仍存在着多重限制性因素,影响血吸虫病的防治效果。①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多为河湖沿岸城镇,渔村居民感染率较高,居民多以捕鱼为生,难以避免接触疫水;②血吸虫流行区域大多为村落或小城镇,居民平均文化水平较低,为血吸虫防治工作的普及加大难度;③牲畜作为血吸虫病的第二关键传染源,防治工作未有效重视处理牲畜粪便,造成防治漏洞;最后,许多血吸虫病患者患病初期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好,导致其血吸虫病的救治延误、加重病情,患者在血吸虫病晚期时才求医,影响血吸虫病整体救治效果[2]。

3血吸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3.1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宣教力度加强 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应针对流行地区居民对血吸虫病认知能力较低的问题,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宣教力度,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论坛,普及血吸虫病初期病症表现,提高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居民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了解。宣教工作中还应当着重对河湖沿岸地区居民的血吸虫防治知识,呼吁沿岸地区居民远离疫水等病菌感染源,易感染时期不去河湖边游泳,从事防汛、户外工作时注意穿戴隔离服装,穿戴好手套与胶鞋,提前服用吡喹酮等防治药物。河湖沿岸村落居民的宣教工作,应结合该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际情况,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血吸虫病的引发原因、传播途径与晚期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提高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居民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关注度[3]。

3.2血吸虫病检验防治水平综合提升 政府需要针对血吸虫的防治问题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研发新型检验方法,血吸虫防治部门需要积极组织血吸虫流行地区定期检查,积极应用先进的血吸虫病检验方法,提高血吸虫病检验效率,从而进一步达到有效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防治部门可以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技术,综合检验居民的感染情况,并定期发放呲喹酮等血吸虫病防治药物,提升血吸虫病检验防治的整体水平。防治部门在血吸虫病易感染季节应加大检验力度,定期检验、抽检居民感染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加大防范力 度[4]。另外,血吸虫病防治部门还应当注重培养居民防范意识,宣传日常增强抵抗力、免疫力的方法,增强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情况,从而进一步提升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3.3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管理要求强化 血吸虫病防治部门应当完善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防治工作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限制性因素,探讨最优解决对策。实际防治工作管理中,应纳入家畜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家畜作为血吸虫病的第二大感染与传播体,在以往防治工作中忽略对家畜的血吸虫病防治,而导致血吸虫病防治效果难以巩固。防治部门应集中处理家畜粪便,并定期发放家畜专用血吸虫病防治药物,加强家畜方面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从而达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政府应当针对渔民血吸虫病的高感染问题,建立渔村渔民血吸虫病防治定居点,施行鼓励渔区渔民转产等政策,解决渔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困难的问题,从而综合提高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防治工作效率,提升人民综合生活质量。

4结论

血吸虫病的实际防治工作中,应当详细考察流行地区感染血吸虫病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限制性因素,结合问题讨论对策。加强流行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宣教力度、提升血吸虫病检验防治水平、强化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管理,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全面降低血吸虫病在流行地区的感染率,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有效控制的防治工作目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正龙,郑浩,张利娟.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7(06):227.

[2]陈洪根,谢曙英,曾小军,等.当前我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与防治策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5(01):149.

[3]周晓农,姜庆五,郭家钢,等.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实现路径的探讨[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13(01):236.

[4]徐小林,朱蓉,张利娟,等.日本埃及和曼氏血吸虫病的寄生虫学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3,14(03):168.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