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材选文取向例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材选文取向例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以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提出语文教材选文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应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看法。

关键词:教材 选文 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选取有文化内涵和文学含量的文章,让学生揣摩领悟,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但在选取这类课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要顾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要有利于激发学生通过此文去了解作者其他作品的兴趣,否则,只会让学生对作者其他作品望而生畏。以下结合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来谈点教材选文取向的体悟。

历次编排课本,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必留的,其实,这首词非常难读。词中七个小层,没有一句不用典,整首词都在掉书袋。这种要熟悉了典故再去体会感情和用意的诗文,让初次接触诗词的中学生来读,很是为难。

该词上片落笔写孙权,后半用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生于寻常街巷,却指挥千军万马,建立刘宋王朝的典故。这两则典故,学生通过注释,能大概了解。而写这两个典故的目的则需要学生结合辛弃疾此时的遭际和所处地点,去联系生发。最终悟出,孙权和刘裕都曾和作者一样,站在京口上,他们在军事上建立过卓越的功勋,作者却无机会去实现愿望。写此典,是为寄托对他们的无限向往之情。当然,也蕴涵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慨叹之意。

上片因孙权的典故较熟悉,学生要揣摩出作者用意,还不太费劲。但到了下片,因典故陌生,要理解起来就不容易了。试先翻译下片:

刘裕儿子宋文帝刘义隆,草草准备一下,就带领大军北伐,想建立像汉代霍去病那样的大功,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却落得北望追来的敌军,惊慌而逃。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南归朝廷,路过扬州,看到抗金的烽火弥漫。回望北方,那沦陷的北方山河,敌人建起了祠庙,正在那祭祀庆贺,敲起了热闹的鼓声,引来大片的乌鸦来吃祭祀的食物。那种嚣张得意的神情,让人怎能忍受!让谁去问?说什么廉颇老了,还能吃下饭么?

下片第一句的难点在于要熟悉“元嘉”年号所指,又要熟悉汉霍去病的典故,才能读懂“封狼居胥”,然后联系“元嘉”刘义隆所做的事来揣测这么用典的目的。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才弄明白这是借典故影射宋朝某次草率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使得大片国土沦陷,至今仍未收复的史事。第一句的理解就要绕这样三个大弯,涉及三个朝代——汉、南朝刘宋、宋朝,让学生觉得很是艰深。第二句的“四十三年”,看似很普通,却要结合背景才明白是从1162年算来,到现在已经相隔43年。第三句,用了更偏的典故,讲的是北魏的太武帝的故事,太武帝小名拓拔焘,有一次打败了南朝刘宋大将王玄谟的军队后,追到长江北岸,然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来称为佛狸祠。这个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的东南,离京口亭不远。运用这个典故后,又加以文学想象,辛弃疾仿佛看到佛狸祠祭祀后招来了成群的乌鸦,仿佛听到了那里响起的祭祀时击鼓奏乐的声音,那热闹的场面真如就在眼前。这些都是辛弃疾的想象,目的是为了借佛狸祠故事来说明现在沦陷区敌人的嚣张和得意,以表明自己对中原的关切和对当局的愤慨之情。辛弃疾对历史典故是信手拈来,而今天,别说是学生,就是老师,提到佛狸祠,又有几人不借助注释能明了其中的所指呢?到了第四句,用了廉颇年老的一段掌故,又要联系作者当时的情况,明白辛弃疾这么用也是因为自己年老了,但杀敌报国的决心还在。

纵观全词,没有一句不借助典故来曲折表达自己的心绪。整首词的文化含量是浓郁了,可阅读起来很是艰深。这种以掉书袋为主要艺术特色的词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不能不说是教材选文的遗憾了。中学生初步接触诗词,教材的选文,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切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应选取浅显易懂,又诗趣盎然的作品,激发他们通过课文去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的兴趣,感悟文学的魅力,起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