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菲特之子眼中富二代的四大悲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菲特之子眼中富二代的四大悲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股神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在专著《做你自己》一书中坦言:“父亲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幸运不是他事业的成功,而是给了孩子一个充满爱与温馨的家庭,以及孩子自由选择的充分尊重。”

《做你自己》谈的是价值观、人生信念,以及美好生活的行为与态度,翻阅该书,归纳出富二代的4大悲剧,为了让多数人明白:贫者不自卑,富者不虚妄。

悲剧1:缺乏自尊,只拥有高高在上的习惯

当大多数人在艰苦奋斗时,富二代们好像总能平步青云。他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拥有特权,漫不经心地享受各种优势,他们似乎是在乘船游览的途中便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一切。

这些富二代们往往外表精致、举止优雅,但表面的自信其实非常脆弱和易碎,因为那根本不是“真正”的自信。而仅仅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习惯。他们对名车、游船和避暑山庄的疯狂迷恋其实是在补偿某些更加珍贵、微妙的内心缺失:使命感、对于真正自我的认同和接受,无法将拥有的和内心渴望的东西做有意义的联结。最主要的是,这种玩世不恭往往是为了掩盖他们自尊心的缺乏,但这样的精致面具最终都会失去效力。

自尊心只能靠拼搏赢得,这一点极其重要。许多富二代养尊处优,实际内心空虚,已经在无意间被剥夺了有价值的冒险机会。他们的家庭给予他们的是奢华但已缩水的人生。正如老巴菲特所说:他们出生时含着金汤匙,却变成了背上插着的金匕首。

悲剧2:父母用金钱替代爱

彼得·巴菲特并没有借助“巴菲特”家族的光环和父亲的力量成名于华尔街,而是听从内心的指引,怀揣着从小对音乐的梦想,执着地追求而最终成就了自己音乐的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

书中有写到:父亲以他的习惯,认真倾听,不做评论,也不直接提建议,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彼得,你知道吗,你和我其实在做一件事情,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我的画布,我每天都在上面画上几笔。”这是老巴菲特给儿子最大的鼓励。

富有的家庭往往太关注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他们给予子女大量的金钱,却没有给孩子应有的爱。对孩子而言,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是父母能够花时间陪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观察他们是如何思考的,并尝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是,这需要真正的投入,而不是一张信用卡就能敷衍了事的。

有研究表明,美国有30%至40%的富家子弟患有抑郁症,是平均水平的3倍。这些抑郁症患者中有10%至15%最终选择了自杀。

悲剧3:缺乏宽容,没有感恩之心

有句哲言:我们对差异的包容,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偏见的俘虏时,我们生活将变得狭隘而贫乏。富二代尤其缺乏宽容,缺乏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很多富二代只生活在自己的一个小交往圈。

彼得·巴菲特的两个提醒尤要注意:首先,人们永远不应将宽容看作是天生的事情,而是要积极地去培养这种态度;其次,自欺欺人地认为偏见是别人才有的缺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富二代尤其缺乏宽容和理解。许多富二代们似乎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具有优势,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生命伊始,没有什么是谁应得的。这些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但却不懂得感恩。

悲剧4:缺乏属于自己的工作态度

股神巴菲特把良好的工作态度传授给了儿子。

是什么秘诀让巴菲特面对长时间分析年报看似乏味的工作,还能保持源源不断的激情?彼得·巴菲特分析说:首先,他并不是为钱而工作。虽然他最后获得了金钱,但这是对他商业智慧的充分肯定。金钱是副产品,而不是最初努力的目标。

老巴菲特真正重要的工作“实质”:激发他无限的好奇心,验证他对实际业绩的预测能力,体验发觉价值和新机遇的可能性。“如果我的父亲以金钱为奋斗目标,那么他的努力将会很快变得乏味的例行公事,工作也仅仅是一份差事而已。”

良好的工作状态首先在于勇于发觉自我。当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即使面临的是艰辛、劳苦,但仍能在工作中享受乐趣、甚至产生一种神圣感。

崇尚工作报酬而非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报酬有可能随时被夺走,而工作不会。彼得·巴菲特认为,一个健全而持久的工作态度所强调的不是变化无常的利益报酬,而是工作本身,实现工作目标的热情、专注和用心。

忠告: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为什么要努力工作?因为它是赢得自尊的最可靠途径,并且可能是唯一的途径。为什么要努力奋斗?因为它可以激发我们的最大潜能。所以富二代们要认清自我,告诉我们有何东西可以奉献给他人,能够成就多少事情,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彼得·巴菲特后来在音乐领域大有成就,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的舞蹈场景配乐就是他的杰作。不过,从心所愿并非易事,彼得与其他年轻人一样,必然要经过过自己的成长道路。彼得19岁时,巴菲特给了他价值9万美元的股票。

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彼得来到旧金山自己闯天下,没向父亲要钱,而是自己打工养活自己,收入不高,只能居住在一个放了乐器之后屋里已没多少空间的小公寓里。彼得认为,父亲灌输的对财富的看法和目光长远的理念帮助他克服早年闯荡的艰辛。

从彼得身上看不到“富二代”的傲慢与阔绰,他表示会向父亲一样投身慈善事业。他在书中写道:“经济浪潮起起伏伏,惟有人的价值观是最稳定的货币,并为我们带来最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