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中心脏彩超的应用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中心脏彩超的应用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心脏病诊断心脏彩超应用意义。方法:针对我医院从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6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都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心电图诊断方法;试验组中患者采用心脏彩超诊断方法,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应用心脏彩超在高血压心脏病诊断中的意义。结果:应用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心脏病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的疾病诊断准确率要高于对照组的疾病诊断准确,两组对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字】心脏彩超;高血压心脏病;应用意义;疾病诊断

临床中,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治疗中,应该采用有效地诊断方法,找出患者病因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以此提高临床治病疗效。以下对我医院的6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分析, 分析临床中应用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意义,为以后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对我医院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患者年龄在20岁~38岁,平均年龄在203±48岁;患者年龄在34岁~70岁,平均年龄在513±38岁;且患者中均无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并排除先天性疾病;然后将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中患者均为30例,试验组患者女性12例,男性18例,年龄平均为513±38岁;对照组患者女性14例,男性16例,年龄平均为513±38岁,两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中患者进行临床疾病诊治,对照组中应用心电图诊断方法[1],先对患者平常病情、年龄、患病反应、病程长短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以确定患者病情程度,并制定治疗方案。对试验组患者治疗中,对患者应用心脏彩超诊断,使用麦迪逊X6 彩色超声仪[2],探头频率为25MHz,用于检测患者的左室后壁厚度、主动脉内径、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以及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并计算血液E峰、A峰值比值。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

13统计方法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对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20 进行分析处理[3],以P

2结果

两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试验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经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左房增大患者 19 例,左室肥厚患者6例,阳性率为833%;对照组患者心电图检查后,阳性率为567%;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据悉,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早期其心脏变化多为左房增大,血压持续性升高,不仅会增加患者心脏左房负荷,还将会引发心肌纤维厚肥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治病疗效。因此在临床中,应用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方法,检查患者病情,不仅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心脏功能异常[4],也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降低患者猝死的发生几率,很好的提高患者治病疗效。

应用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心脏病,阳性检出率可以达到833%,较心电图检查阳性检出率的567%有更多的优势,心脏彩超在诊断高血压心脏病中,不仅可以及早了解心脏早期变化,同时对心脏变化检测的敏感性也高于心电图诊断方法,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5]。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用心脏彩超诊断疾病,不仅可以有效检测心脏收缩期功能状态与心脏舒张期功能状态,同时也可以测定右心室与左心室的充盈压,并以此获取人体血流动力学指标。应用心脏彩色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中有胸闷、胸痛症状时,就对其左心室的全部部位进行观察,根据ST-T以及心脏彩超来诊断高血压心脏病;且在实际中,应用心脏彩超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心脏病病情,对及早诊治高血压心脏病有重要的意义,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由上可知,临床中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中,应用心脏彩超诊断患者病情,其临床效果好于常规心电图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具有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也可以更直观的诊断患者病情,应用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心脏病具有一定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碧均319例高血压患者心电图普查结果分析[J] 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07(18):41-42

[2]李新民,张本荣心电图ST-T改变对诊断高血压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意义[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4(12):76-77

[3]江金锋,林修208例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相关性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10,21(14):56-57

[4]张军,刘晓晖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11,06(34):45-46

[5]谢强高血压性心脏病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12,24(3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