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沿腹横纹小切口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305例腹股沟疝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3例,采用沿腹部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152例,采用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有无差别。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4.6分钟、3.6±1.5ml、5±1.2天;对照组分别为23±5.2分钟、10.8±2.6ml、9±2.6天。两组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安全、可靠。

关键词腹股沟疝儿童小切口手术

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普通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一般认为当患儿年龄超过1岁后本病自愈的可能性很低,且易嵌顿,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提倡尽早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由于传统的手术切口方式存在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缺点,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展了一种腹横纹小切口方式。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小儿腹股沟疝患儿305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两种手术切口方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小儿腹股沟疝患儿305例,男263例,女42例,年龄1~5岁,病程3个月~4年;其中右侧193例,左侧92例,双侧20例。排除滑动性、嵌顿性、复发性腹股沟疝及有其他合并症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病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3例,采用腹部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152例,采用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手术方法:两组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治疗组在腹股沟区沿皮肤横纹作长1~1.5cm的小切口,切开皮肤,止血钳向外环后方向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显露外环口和精索,轻轻提起精索,于精索前内侧向内环口找到乳白色疝囊,游离疝囊至内环口处的疝囊颈部,可见腹膜外脂肪,4号丝线8字贯穿缝扎疝囊颈,距离结扎线约0.5cm剪去多余囊壁,彻底止血,牵拉,复位精索,皮下组织用1号丝线缝合1~2针,无需缝合皮肤[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腹股沟斜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在耻骨结节上沿腹股沟管处做一长约4~5cm的斜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脂肪层到腹外斜肌腱膜,打开腹股沟管,显露精索,纵形切开提睾肌,在精索前内侧找到乳白色疝囊,游离疝囊至内环口处的疝囊颈部,可见腹膜外脂肪,4号丝线8字贯穿缝扎疝囊颈,距离结扎线约0.5cm剪去多余囊壁,彻底止血,缝合提睾肌,逐层缝合切口。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良好,治愈出院。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0±4.6分钟、3.6±1.5ml、5±1.2天;对照组分别为23±5.2分钟、10.8±2.6ml、9±2.6天。两组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讨论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解剖病理学基础:小儿腹股沟疝几乎均为先天性斜疝,是胎儿期或子宫圆韧带下降后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无局部肌肉和腱膜组织薄弱,因此一般只需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无需加做传统腹股沟管修补术。另外,小儿的腹股沟管比较短,只有1~1.5cm左右,腹压增加时,几乎与腹壁呈垂直状态,内外环基本重叠[2],而且小儿腹外斜肌腱膜尚未发育完善,弹性好。故此,所选切口只需显露外环,不必切开腹股沟管前壁即腹外斜肌腱膜,即可寻找到疝囊并游离到高位结扎。

小切口疝修补术的优点:①手术时间短:经腹横纹小切口入路简单,易于寻找疝囊,无需缝合钝性分离的提睾肌,切口也只需缝合皮下组织1~2针,一般不需缝合皮肤,平均手术时间10分钟,较传统手术方式明显缩短(P<0.05)。②术中出血量少:由于本手术方式切口小,多钝性分离,锐性切开少,且手术时间短,平均术中出血量3.6ml,较传统经腹股沟管斜切口者明显减少(P<0.05)。③住院时间短:本手术方式切口小,仅1~1.5cm,无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组织损伤轻微[3],术后反应较轻,术后切口不需拆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为,与传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天(P<0.05)。

选择经腹横纹小切口手术的注意事项:①严格选择手术对象:本组所选病例均为单纯性可复性疝,排除滑动性、嵌顿性、复发性腹股沟疝及有其他合并症如上呼吸道感染等病例,因为这些病例术中多需其他特殊处理,故均不适用该小切口方式;②准确定位并识别外环口:该手术方式切开皮肤后,需钝性分离至外环口,提起精索寻找、游离并高位结扎疝囊,故需准确定位外环口以指导钝性分离的方向,准确识别外环口以在其内、外侧脚间提起精索,这是能够顺利完成该手术的关键。

综上所述,经腹横形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点[4,5],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宝祥,祥,于仁,等.开放式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与腹腔镜下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比较.江苏医药,2008,34(11):1170-1171.

2靳瑞峰.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手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2):161.

3唐小亮.小切口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3O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4):5996-5997.

4翟勇,于家祥,蒋东旭,等.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吉林医学,2011,32(2):301.

5申琳.门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