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抛砖引玉 第2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抛砖引玉 第2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里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与主体地位。因此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往常的语文教学体现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容器。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课文,而少有学生自主读书,更少有学生的表达实践,因而时下有句话:“辛苦学语文十年,不如上网聊一天。”这说明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为此,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积极搭桥铺路,适当“抛砖”,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达到“引玉”的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下的尝试。

一、课堂时间多留点给学生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被老师“占领”,教学由教师预先设定思路走,是个典型的“牵着牛鼻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被老师牵着走时,属于被动学习状态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从中点拨,教学活动达到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如果能做到思考与提问并重,调动兴趣与朗读并重,朗读与思考并行,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就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上注重朗读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注重朗读是我们母语教育最成功教学经验之一。徐世英先生曾把朗读与讲解进行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这说明朗读是思维的磨合,又是自我表白的途径,既是精神的洗礼,又是审视反思的过程,朗读的重要性由此体现。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课文,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读。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九寨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让他们带着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在写九寨沟美丽?从词语“色彩斑斓”你的感受是什么?请你多读几遍。课堂上通过朗朗地读书声,感情也随之读出来了,对九寨沟有了很深的认识,从而产生了喜爱之情。

2、课堂上注重积累知识

如果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更得不到提高。要让知识真正地内化,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知识是必然的要求。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语言知识的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教材中也有许多归类积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模式。 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应让学生自主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读背和使用的欲望,积累才有内驱力。教学时,深入学生中间,参与一起阅读,能够以同样的身份参与他们一起阅读、讨论。例如教学《草原》,草原有迷人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个地方?还有哪些景物描写你能背一背吗?学生们就兴致勃勃背起自己曾经积累过的知识来,课后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景物。不仅积累得到迁移,语言学还得到锻炼。

3、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课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学习氛围,如在教学《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时,利用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三亚落日辉煌的景象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学生欢快的心情不禁流露出来!利用媒体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变得活泼轻松,学生的思维不拘谨显得轻松自在。如果教师能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快乐的童年也由此而生了,美好的回忆也就有了载体了。

二、课堂训练留给学生

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习语文的过程由“学习――内化――使用”。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中间环节,缺少这个环节就无法得到最终目的。通过让学生充分训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使之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利用迁移,变它为已。

学生学习了教材,积累文中的语言,如果长期积累,没有通过迁移内化,语文教学目的也就达不到了。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或课余或在弹性作业中积极创造条件,提供不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将积累语言文字形式转化为日常语言,让所学有所用。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与表演是很好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

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针对问题热烈地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言,那么就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再造了课文的关键性词、句、段,转化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扫路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教师在一旁倾听着,并给予指点。在交流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讨论: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平凡的工作?这种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能少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利用课文的语句或词语进行再造,把语文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不仅起到锻炼学生的思维作用,而且合理运用了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得到很大的提高。

(2)课堂教学中,组织表演

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表演,可以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激发出来,这种表演不在于花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一些词语,可以设定一些情节来帮助理解。如在教学《学与问》一课中,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通过身体语言来表演语言文字,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对于“哥白尼经常缠着爸妈问这问那”中“缠”字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理解意思,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表演,当学生只连续问了两句时,老师点拨:“我怎么没有体会到‘缠’的感觉呢?”结合“问这问那”来引导朗读,领会文本的语气,让学生继续问。这不仅把“缠”的意思理解透彻,而且把学生创造性提问题积极性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学生还再造了课文的语言。因此,表演不仅能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能对课文语言进行再加工,从促进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课文语言文字能力。

2、保护个性,自我解读

让学生自由理解发表对文本独到见解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呈现出一个“一花一木皆一品,一草一人一世界”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表白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向学生提出“唐僧什么样的人?孙悟空什么样的人?白骨精什么样的人?要求结合一个事例来评一评”的问题,让学生三种不同人物用不同的褒贬词语来形容。然后根据各自的观点展开评论。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抒真情,讲真话;鼓励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解读,我都给予保护,畅所欲言,但是对于偏激的倾向,如“白骨精是个聪明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给予婉转的引导,如把“聪明的”改为“狡猾的”等,从不打断学生的思路,达到畅所欲言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搭桥铺路,把学生引到正确的学习道路上,教学生走路而不代替学生走路,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彻底扭转教师独掌一课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整合语文的三维目标,让学生真正的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从中得到“实惠”,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