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究现实课堂 追求实效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现实课堂 追求实效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有较多的机会,观看了国家级名师、西南片区、重庆市级等数学课堂的展示,引发了我对这些“公开课堂”与“常态课堂”的进一步深入思考。将两种课堂做了比较,“公开课堂”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使用,教育理念的体现,语言的组织、环节之间的衔接等等,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从教者的意图上看,是想体现一堂什么都有的“完美课堂”。可是,这毕竟是学生难以尝到的“美味”课堂、轻松课堂,因为它既图文并茂,又没有学习压力,的确会得到学生的喜爱。而“常态课堂”与“公开课”有着较大的区别,是难以达到“完美”要求的。

不过,老师们都明白,大多数的公开课堂,学生学了下来,原班的老师还会“复二火”(也就是再来一遍),这是为什么呢?我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有机会观察和尝试过无数次,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思前想后,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课堂时间有限,公开课在设计上贪多贪全,内容选择上既宽又广,所以总会浪费掉一定的时间,用去做一些无用功。二是,虽然公开课“有声有色”,可难免分散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一部份主要内容,让一部份中差生在课堂上由于好奇而学下来一头雾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能从低年级天天上成公开课,也许学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可是没有多少一线的教师会做得到,所以我更喜欢看常态下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天天必须面对的。公开课堂代表着的是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而常态下的课堂才是提高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所以提高“常态课堂”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应该去认真研究的方向。

一、常态课的目标预设要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方向。然而课改以来,我们经常走入误区:教学目标的预设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一直到情感态度价值观,面面俱到、一网打尽。看似完整,实际上却是一纸空文,根本无法落实。仔细想来,一节课短短40分钟,我们真的能实现这么多吗?不能,肯定不能。这些目标应该是整个数学学科、甚至多个学科都共有的目标,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达到,难道现在一节课就会达成吗?不能。“三维目标”中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者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尤其是隐性目标,更是渗透在知识技能以及过程与方法中,无需言传只能会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大可不必盲目“责备求全”,强求“五脏俱全”。因此,目标预设应该尽可能简洁明了、指向明确。那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的模糊表述,只会让人感觉虚无缥缈、不知所云。所以目标的确定要简明扼要、相互融合。此外,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泛化的目标必然会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目标设计除了清晰、简明之外,还应突出其实用性。通过教学,我们究竟要达成什么?用怎样的途径?这些都应该表述清楚。目标多维翔实并不代表课堂就能精致高效,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教学目标只有集简明、实用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其自身的价值。所以,目标的确定要切实可用。

二、常态课的环节设计要简洁有重点。

1、课堂导入在于“简”与“巧”。

如果说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那么环节就是一堂课的“骨架”。然而,环节复杂、程序繁多的情况现在还是充斥着课堂,使原本简单而快乐的学习因“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天衣无缝”的设计而变得纷繁复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寓教学思考于简洁的设计中,让其厚实而有张力。为了让课堂与众不同、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我们有教师对于课的导入部分总是冥思苦想,煞费苦心,希望“招数”能出人意料。可是,有几位教师能做到天天如此呢?既然做不到,何不选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呢?我常常使用“开门见山”法,这样的开头在日常许多课中都能用,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比起拐弯抹角的导入方法来,效果好得多,又能节省时间,学生也直奔主题。课堂本就短短40分钟,稍纵即逝,如果在导入环节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又何苦呢?我们追求设计的简约、高效,“导入”不在于“新”而在于“简”与“巧”,或许可以让课堂更加实在与有效!

2、环节设计在于“精”。

教学板块并非多多益善,应该精于心,而简于形!我们都曾有这样的体会:一旦教学设计环节繁多时,不仅备课时交尽脑汁,上课时也高度紧张,生怕忘了中间的哪一环,教师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想下一个环节上去了,不能集中精力思考学生信息和知识间的练习,使得课堂没法顺利进行下去,知识点的学习可能出现不完整的情况,影响教学的效果。此外,课堂上一个接一个的情景变换,也会分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往往会使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与数学知识本身无关的一些情节上去了,使得课堂成为“情景交流会”,没有“数学味”。所以,数学课的环节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3、数学思考在于有深度。

教学环节设计中,除了板块式内容这条“明线”外,还有一条重要的“暗线”,我们把它称为环节设计的“魂”---教学思考! 我们需要深入钻研教材,适当拓展、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思考,都有收获,都有惊喜,课堂才能真正因教学思考而大放异彩。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过于广的思考问题,必然会时思考的问题没有深度,如果思考的问题少一些,重点突出些,时间多一些,问题的思考自然就有了深度。

三、常态课的方法选择要简单有效。

1、有效的课堂不一定有豪华的教具。

纵观现在的数学课,媒体运用奇特复杂、学习方式热闹过场、教具准备新颖费时,还是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让人“留连忘返”。试想,如果课堂都成这样,还谈什么实效呢?非常欣赏一些优秀的教师,随手拈来几粒围棋子就能上好“对弈问题”、几颗磁铁就能把“有余数的除法”上得通透清晰,无需挖空心思准备新颖别致、出人意料的教具,普通的材料,也能达成目标,何乐而不为呢?在选择教学方式、教学用具时,我们真的应该追求“简易”,公开课也是如此,应该让所有听课老师回去以后都能学以致用,否则就是去了活动的意义!与“别致”教具说“不”,与精彩“设计”同行,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努力的!

2、有效的课堂不一定有豪华的课件。

如今的公开课,老师们往往会有一种“听听激动、看看感动、回去自己一动都不动”之感,问题出在哪?很多时候就与制作难度相当之大、看上去又相当精美的课件有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多媒体运用一些理性与慎重:它只是一个手段、一种助手。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我们始终应该坚持:可以用黑板解决的不一定用课件,可以用Powerpoint呈现的就不用Authorware 和Flash。多媒体运用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简单、有效,激发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才是数学学科的本质所在。

3、有效的课堂不一定有热闹的场景。

为了体现新理念,我们经常会在教学中设计“同桌、四人小组合作或是谈论”的学习方式。这可能适合解决某些问题,但并不代表所有问题都需要依赖于“讨论、合作”。有的课堂讨论留于形式,简单到根本无法激发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但老师却执迷不悟,以为“合作讨论”理念新、效果好。究竟什么时候应该安排讨论:当问题有一定难度时,当有多个答案时,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时,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等等。数学课堂上,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热闹,应该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而这种智慧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给学生安排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静静地想过之后才能有灵性的绽放。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理应坚持:内容无法让学生探究清楚的,就应由老师简简单单地讲解清楚;不用组织讨论的,就让学生安安静静地自己想清楚。扬弃那种课堂上动不动就组织学生讨论、合作研究的复杂方式。

让教学方法、辅助手段与实效并存,让课堂在简单中彰显实效,应该成为我们所有老师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