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运行现状与改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运行现状与改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社区为例,重点调查了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相关部门访谈等方式了解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在各个环节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相应存在的问题,并且客观分析评价了北京市目前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改善建议

关键词: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调查;现状;改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北京日产垃圾约为1.3万吨,每年合计470万吨。垃圾的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也污染了周围的大气、水和土壤。并且用于清运、堆放和处理的费用也十分惊人。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处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有效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被建设部确定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后,确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16字指导方针,即“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科技支撑”。2005 年底,北京市市政管委出台了《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2007年2月,北京市市政管委、市统计局、市商务局联合考评城八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但结果并不理想。2012年,市政府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2012年市所有居住小区中将有至少一半实现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的目标。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客观实际为基础,选取多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以保证结果能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北京市垃圾分类收集和后续处理模式。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数量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他方法作为补充。将问卷数据结果整理后得出相关结论。

二、研究区域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三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分别来自石景山区、海淀区、朝阳区)进行预调查,后随机选取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海淀区的共8个垃圾分类小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象为被选取的试点社区居民、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负责人员(居委会相关负责人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及垃圾回收处理站负责人。其中,调查的重点对象为社区居民。

三、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试运行现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83份,有效率为88.4%。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为0.70:1。在年龄方面,20岁以下的占8.48%,21-30岁的较多,占25.80%,31-40岁的占17.67%,41-50岁的占11.66%,50岁以上的人数最多,占36.40%。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居多,占31.45%,其次是初中,文盲和小学也占一定的比例。在职业分布方面,各类职业都有分布,退休人员最多。

(一)家庭分类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70.4%的人表示家中进行过垃圾分类,现在仍坚持进行垃圾分类的有177人,所占比例为62.5%。

从垃圾分类方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分类方式,即有毒有害物、无害物;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其中,以第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分类的人数最多,为117人,所占比例为55%。这与北京市所宣传的垃圾分类方式是一致的。北京市的垃圾分类标准为:可回收垃圾(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厨余垃圾(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核、废弃食物等),其它垃圾(包括废弃食品盒、废弃保鲜膜、废弃纸巾、废弃瓶罐、灰土、烟头等)。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多样,主要集中在“嫌麻烦而不进行垃圾分类”。可见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非常重要。

图3-1 居民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

(二)社区分类收集情况

在社区方面,被调查社区均设有分类垃圾桶,按照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类并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可回收垃圾桶为蓝色,厨余垃圾桶为绿色,其它垃圾桶为灰色。

各社区为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了丰富的宣传活动。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定期开展活动,如将每周二定为垃圾分类回收日,给居民发放分类垃圾袋和垃圾桶;二是开展相关的宣讲活动;三是招募社区退休的热心老人为志愿者,在社区内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监督。

居民对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的反映良好,在众多的垃圾分类宣传方式中,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社区举办的宣传活动最为有效。

图3-2 有效宣传方式的选择

部分小区还设置了垃圾分类指导员,我们在对垃圾分类指导员的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垃圾分类指导员会对居民垃圾分类进行指导,宣传垃圾分类回收的重要性,同时对居民丢弃的垃圾进行再次分类。30%的居民表示其所在小区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有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社区居民中进行调查,有67%的人表示垃圾分类指导员有效,可见居民对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的认可度较高。

(三)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

在生活垃圾的分类运输和后续处理方面,居民的关注、了解较少,仅有62人表示了解小区附近垃圾回收站的垃圾回收处理方式,占28.6%。部分居民对生活垃圾是否进行分类处理存在质疑。调查中,一些社区居民反映其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原因是后续处理的不理想使初期的垃圾分类失去意义和价值。

四、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后续处理模式存在问题

(一)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高,基本分类知识浅薄,积极性不高

一部分居民虽然认清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缺少根本动力,在技术上缺少基本分类知识。尽管一些社区设有分类垃圾的回收点,但居民习惯了以往的方式,不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将纸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厨余垃圾等混合丢弃。因此,在垃圾分类回收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上,垃圾分类几乎是无效用的。

我国城市生活可回收垃圾率低的主要原因是:首先,市民觉得占用空间大而且价值低、不乐于保持或者觉得麻烦拒绝分类投放。调查表明,生活垃圾分类意识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大多数人没能意识到垃圾分类回收的长远意义,只是简单地认为现在分类很麻烦,而且和自身利益关系并不密切。其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家庭一般只是分类出纸张和塑料瓶等可以回收卖钱的垃圾,其他的垃圾分为一类。厨余垃圾这一类比较有价值的垃圾分类力度不够,而且混有其他垃圾的现象较为严重,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除此之外,在调查问卷“认知度”的部分数据显示,大多数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仅限于“知道”,远远没有达到“了解”。只有少数人可以正确地选择出所有的可回收的垃圾选项。

(二)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建设不充分,专业化程度不高

调查显示,很多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都没有完善的培训制度,培训什么,何人参加培训,什么时候培训,如何培训,培训效果如何评估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尤其是有的小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而更换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都没有参加过培训。同时,很多小区对垃圾分类指导员没有相应的目标考核制度、检查监督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于那些不工作、工作效果不好、不认真负责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都会按时全额的发放补贴。相对那些按时工作、工作效果好、认真负责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除了按时全额的发放补贴外,也没有额外的奖励。简而言之,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态度没有客观的限制,全凭主管责任心的约束,这就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奖惩制度的不完善势必会传播负面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