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马克思视域下的教育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克思视域下的教育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教育问题受关注一方面源于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另一方由于新的社会条件下,教育面对许多新问题和挑战。当下的社会中,教育以异化的形式显现,其背后有资本逻辑在起作用。教育唯有摆脱对“物因素”的依赖,方能实现自身意义和价值的维度。关键词 教育公平 异化 人的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日益成为社会褒贬不一的领域,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机会不公平和就业问题等一再被追问。教育问题同许多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获得透视问题的视角。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对认识当下教育问题有一定指导意义。一、资本逻辑与教育异化

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要追溯到物质生产的那一度,当下物质生产的领域乃是资本逻辑领域。在此逻辑中,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育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趋利本性和资本主义的阶级属性决定社会中的教育具有为资本主义运作服务的阶级属性特征。“资产者唯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豍资本的流通和发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由此带来了对劳动力的教育问题。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会给予劳动力一些基本技能训练和培训。资本主义制度下,教育旨在发展劳动者为资本服务的潜力,劳动者越是获得这样的教育并产于资本的运作,就会越发的失去发展自身的机会。“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末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资源分配与人才流动都遵循资本趋利原则,这样的分配方式显然难以满足教育对教育资源的公平诉求。其次,资本主义的伦理原则渗进教育领域中,市场权利影响高校专业的设置,并催生出很多热门、冷门专业;商业成功的价值观、金钱至上、成功之上的商业化伦理原则影响当代学生的德育教育;资本还造就了数量庞大的教育机构,尽管其运作方式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其教育质量与数量并不比传统大学差,使得许多公立大学地位尴尬。

资本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教育显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马克思的著作中集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在劳动领域,经济领域和生活领域,劳动本身都与自身异己而存在。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现象,是分析当下社会教育问题的窥视镜。教育异化表现在教育本质越来越显现为商品交换,而教育质量越来越依赖商品经济运行状况。教育单纯成为商品经济的物质交换部门,教育目的不是促进人的发展,而是成为商品经济控制人的一种方式。取得文凭只是这种教育的商品活动形式上的完成,就受教育者而言,文凭是作为劳动者身份的确认。这种统一化标准化的教育结果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只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灌输。“普遍的即外部的灌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二、教育的“物因素”与教育知识决定论导向

分析教育公平的问题中,存在着教育与“物因素”的矛盾,教育并不是单纯可以靠物质条件可以改善的领域,教育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劳动付出以及崇高的教育精神支持。“物因素”贯穿教育的方方面面,现代教育是一个庞大的财力物力的支出工程,如教学楼、互联网等教学设备的构建。由此而知,“物因素”确实是现代教育的独特一面,就单以大学而言,必须是要求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存在的,如教学设施、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但“物因素”的存在并不足以解释物性在教育中的意义。

某种意义上,物性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马克思哲学证明了一切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由来,都或多或少的与物质利益有关。“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是,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略各种关系的客观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不易他们为转移。”豐马克思所说的这些关系,便是其所说的物质关系。“物因素”总是在制约着人们的生存,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工人被安排在工厂里,对物质的占有程度决定了人自由的限度。物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技术的盛行。经济发展依赖技术进步,由此技术越来越多的映入眼帘。技术被推崇到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地位,技术世界所要求的工具理性正深入到社会各领域。工具理性追求物质的实用性,忽视对社会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技术和技术理性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对物质的推崇:强调实效功利的教学、渴求成功的教育理念、强调控制的教学过程以及技术化的教学设备等等。似乎“物因素”已成为构成教育本质的重要因素。

教育被局限在知识技能的领域之内的时候,生活被排除在教育之外。知识决定论构成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哲学基础,其开端于近代笛卡尔对知识的崇拜,当笛卡尔喊出“知识就是力量”时,也定位了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知识决定论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对“物”支配和掌控,忽视人内在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教育意义上多方的面危机,事实上,知识论教育观要求教育本身单纯寻求一个目标,就是对知识和技能的占有。这样一种价值观在实践中有组多表现。首先表现为教育的功利化,教育过分强调实用性与成功,重视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忽视精神维度的发展.其次追求教学过程控制化,教学被安排成一个技术环节,更多的技术手段运用在课堂中,课本愈发失去其存在意义,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同时,学生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技术,物因素成为区别学习的主要因素。三、教育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哲学指出教育要关注现实的人的生活,马克思将人的本质解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促进(上接第144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协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协调。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人首先是作为受动性的一方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其生活环境和历史条件。其次,个人的存在又是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又有改变环境的能力。马克思曾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可分离,表现在人要成为丰富生活环境的积极的力量,生活环境提供帮助人的发展的各种需要。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现实,完成教育的个人首先是社会化的个人,能够适应完整的社会生活,能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

教育的另一个维度就是要促进个人实现。传统知识论导向教育十分注重受教育者知识技能训练,因为这种训练与其所倡导的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密不可分。在经济社会中,成功的首要标志乃是对金钱的占有和个人声望的提升,但是这样的一种人生观本身值得商榷。个人兴趣发挥与个性张扬乃是每一个人本性,也是人主体性的体现。“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的特性”。豑马克思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发挥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自由与发展乃是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个人实现的重要维度。个人通过教育所接受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应当是建立在对自身的自由与发展认识的基础之上,并于自身的兴趣与个性相结合,方能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的现实中做到内在与外在和谐,生存与发展之间的平衡。注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295-296页.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马克思.摩塞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16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