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议论文论证四法详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议论文论证四法详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如果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那么论证则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要想写出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征引事实,议而不空

例证法,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摆出典型事实论据,道理不言自明。运用例证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可优先考虑名人事例;二是叙述事例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切忌拖泥带水、详略不分;三是事例要丰富全面、兼顾古今中外,忌单一狭隘,同类事例较多时可用排比句简单列举;四是举出事例之后要做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以透过现象揭示出深刻的道理,而不能以叙代议或就事论事。

如,佳作《掌声响起》中的片段:

掌声响起,功成名就,万人瞩目,鲜花似海,赞语如潮,多么美妙的一刻!然而我却不禁要高呼一句,别让掌声成为你奋斗的绊脚石。有一句时下流行的话,叫“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套用一下,掌声也可以埋葬一段本该更辉煌的人生。王安石笔下那个神童方仲永,就在掌声的轮番“轰炸”下,终于做了那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最生动的注解。乡里邻人,渐渐“宾客其父”,可以想象,仲永单纯向学的心就是在走邻串舍时不断响起的掌声中渐渐泯灭的,直到最终“泯然众人”,空余后人一声长叹。

作者为了证明“掌声也可以埋葬一段本该更辉煌的人生”的观点,在简述方仲永的事例之后,分析了方仲永“大未必佳”的原因就是掌声使其泯灭向学之心。由于做到了叙述与分析、议论有机结合,使得文章既富有理性,又不失感性生动,情理并茂。

二、引证法――名言名句,引理论事

引证法,是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名句、俗语谚语、格言警句证明观点。因为所引的名言名句是世人公认的,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的智慧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运用引证法需要注意的是:一、所引的名言名句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所表达的观点应与主题高度契合,不能断章取义或生搬硬套;二、引用要简洁,不宜拖泥带水、一味堆砌前人言论,从而埋没自己的意见。此外,若是直接引用,务求文字以及标点准确无误;若是间接引用也须准确表达其意。

如,季羡林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中的片段: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

作者由“人人争取完满的人生而不得”引出自己的观点“不完满才是人生”,而后引用苏轼和方岳的诗句来佐证,诗句与主题完全相符,引用恰当、精练而准确,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三、喻证法――设喻类比,鞭辟入里

喻证法,是借用人们比较熟悉的通俗易懂的事物作比喻、以论证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运用喻证法可以使说理更简单明了,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更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运用喻证法需要注意的是:一、作比喻的事物要力求浅显、通俗而贴切,使得道理显而易见,不应用比原事物更为艰涩难懂的事物作比;二、可比事物较多时,应选择最为生动有趣的事物作比,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以增加阅读的趣味;三、比喻应与说理紧密结合,切忌只拿喻体作分析,结论不归结到本体,使说理流于肤浅,不够透彻。

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论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主张时,以“大宅子”作比喻展开形象的议论;在论述拿来主义的“占有,挑选”的原则和方法时,又以“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作比喻,形象地阐述拿来主义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的“占有,挑选”的原则和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情趣盎然,也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

四、对比法――正反对比,说理深刻

对比法,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证明论点正确的目的。在对比论证中,可比的因素很多:一种是纵比,即对比历史和现状、过去和现在;另一种是横比,即把甲事物和乙事物在美与丑、深与浅、先进与落后等方面,面相对照,在双方相互的映衬、对照中,观点即可得到显豁的表明。在进行对比论证时,一要注意确立合适的对比点,即比什么,对比双方必须具有可比性;二要注意对比量的对应,正面讲几点,反面也要讲几点,针锋相对,辨明是非。

如,佳作《好奇心》中的片段:

好奇心让人渴望探索世界的奥秘,有力推动科学的发展。正是好奇心,让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小立志探索家乡那些来历不明的巨石的来源。他带着疑问访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做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巨石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从而纠正了国外学者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而如果李比希当初对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的那层红棕色的液体,多一些好奇心,就不会与发现溴元素失之交臂。

文段中举李四光和李比希的事例:李四光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在地质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而李比希因为好奇心的缺失,错失了发现溴元素的良机。一正一反的对比,让“好奇心有力推动科学的发展”的观点自然凸现,鲜明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