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作文批改提高写作水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作文批改提高写作水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怎样优化作文批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如下经验与同仁分享。

一、淡化精批细改,注重教师讲评

学生要提高写作水平,除了掌握正确的方法外,自然要多写多练。但是,学生写得多了,老师如何批改?如果每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学生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于是我采取了“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督促,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已互批互改)收上来,粗略的看一次,写简要的评论,把重点放在讲评上。采用“只批不改”的方法,只用符号指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琢磨,自行修改。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建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才会在这种自由、自在、自觉的空气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多评讲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为使多评讲收到应有的效果,我的做法有:

1、讲评课上,多说好话。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的进步。一名学生在一学期中至少有一次被肯定的机会,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2、共性问题,师生共同修改。全班的共性问题,最好提供要修改的典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修改。教师们往往直接选用某一学生的作文作为典型,供大家“解剖”。这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

3、抓住时机,多评多讲。如果批到好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就随时拿到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分享。有时利用语文课上的一两分钟时间,有时是下午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读作文、谈谈感受、议议问题,学生习惯了我的教学方式,也习惯了我随时给他们中的某一个以惊喜和指点。当面个别评讲,这样的形式可随时随地进行。师生沟通及时、真诚、充满理解,因而效果良好。

二、培养批改兴趣,注重学生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

1、依靠教师的魅力采吸引学生。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坚持同学生一道写作,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不仅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同时有助于燃起改作兴趣。

2、依靠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指导互批互改,注重参与意识

学生互批作文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方式。写自己的,批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而且能让老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有时间致力于钻研教材教法。以下是一些作文互批的设想与尝试。

1、一对一式。一对一式的互批,每次批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细心修改,这样对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

2、多对一式。“多”可分为全体、部分等几种情况。全体是指全班同学同批一篇作文。这种批改可谓群策群力,在共同批改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应该肯定的地方,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且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再去改自己的文章,在批改、修改中进步,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3、自由结组。小组批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小组内学生有上、中、下三类。每组发放一篇相同的文章,在一定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批改任务。批改完成后,教师可提供一个批改的示例,让各小组参照比较,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可以放开思路,大胆实践。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法,使作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情趣,使新课程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大业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