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海湖变好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海湖变好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4年12期《文明》杂志刊登了摄影师葛玉修先生拍摄的专题《青海湖:下一个罗布泊?》。在文章中,葛玉修写道:“有人曾预言:如果不加以治理,青海湖迟早会从青藏高原彻底‘蒸发’,成为中国又一个罗布泊。在上百次的实地考察中,我真实地体验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但在文章末尾,他也提到青海湖的环境正在缓慢地好转。

又是几年过去了,青海湖变好了吗?还是变得更不好了?让我们再跟随葛玉修先生的镜头,去看看这美丽的高原神湖吧。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4256平方公里,海拔3260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成水湖。方圆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省因此湖而得名。

半个世纪前,这里水草丰美、鸟翔鱼跃,碧波万顷。青海湖就像一面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生辉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然而,美丽神奇的青海湖面临着环境日益恶化的威胁。

青海湖在“消瘦”

青海湖湖水青蓝碧澈,湖面广袤如海,湖畔是“羊羔花盛开”的草原,远处是积雪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山。每年夏季,湖中乌岛汇集了数十万只候鸟,它们或翱翔于蓝天之宇、或嬉戏于碧波之畔、或栖息于沙滩之上,鸟声如雷,扬声数十里,蔚为壮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海周七百五十余里,中有二山……二山东西对峙,水色青绿,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云冉冉而来。”

而今,青海湖正遭遇严重生态危机――青海湖的水位在不断下降,湖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据文献资料记载,三四万年前青海湖的水位大约比现在高80米。自1908年至今,水位下降了约13米,湖面缩减700多平方公里。由于水位的不断下降,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青海湖,逐渐分离出许多小的湖泊。通过遥感卫星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青海湖湖水面积为4568平方公里,到2000年,青海湖的面积4256平方公里,50年内缩减了312平方公里。近两年,虽然来水好于往年,青海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有所增加,但湖区面积萎缩的总趋势并未改变。专家预测,如果按照现在的速度不断萎缩,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消失。

沙漠“步步紧逼”

青海湖被誉为“高原生物基因库”。这里的湿地典型而独特,孕育了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湖中的裸鲤(俗称湟鱼),是十分独特和珍稀的鱼类。青海湖的保护鸟类有189种、10多万只,其中仅水禽就有72种,最多的是鱼鸥、斑头雁、棕头鸥、鸬鹚等4种大型水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也都在此栖息。这里的鸟岛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青藏高原第一个以水禽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加入《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保护区之一。在湖的周围,还生活着世界仅存的、数量不到300只的国家一级濒危野生保护动物中华对角羚,以及岩羊等3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宝库,早在1992年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公约中著名的湿地保护区和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但是,这片哺育了众多生命的美丽湖泊,其自身的生命力却在不断减弱。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青海湖流域的荒漠化土地目前正处在发展时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扩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目前青海湖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87万亩,占全流域面积的4.2%,已经成为青海省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之后的第三大沙漠化地区。在青海湖盆地37种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中,目前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有15%~20%濒临灭绝。眼下,青海湖盆地的极濒危野生动物――中华对角羚,还奔跑于湖区沙丘之间的已不足300只。

青海湖生态的日益恶化,一方面因为垒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另一方面,归咎于人类的过度活动和掠夺性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青海湖地区曾经进行过4次大开荒,开垦草原近50万亩。为了浇灌耕地,大部分河流被人们筑坝截流。

青海湖生物链已变得十分脆弱。由于滥捕滥捞,青海湖内唯一的鱼种青海湖裸鲤资源总量下降到7500吨左右,是50年前的10%。由于鱼类资源锐减,迁徙鸟类的生存受到威胁,青海湖鱼鸟共生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鸟类数量减少,青海湖畔广袤的草原虫灾不断,狼毒花大量出现,加快了草场退化的步伐。

拯救“母亲湖”在行动

面对青海湖的严峻状况,专家们发出这样的警告:如还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青海湖的湟鱼会“黄”,鸟岛没鸟,青海湖将“彻底蒸发”,从而变成又一个“罗布泊”。青海湖被誉为青海的“母亲湖”,拯救“母亲湖”的行动已经迫在眉睫。

青海湖生态恶化问题已经引起了青海省政府的高度关注,被列为青海省生态治理和建设的重中之重。

从2001年起,青海省实行“人退湖进”治理方略,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上世纪50年代在环湖地区开垦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环湖地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采取围栏封育、禁牧、休牧等方式,使草原得以恢复;2003年8月1日,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法规;2004年,青海省邀请国内7位院士对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制定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截至目前,中国已经投入4.7亿元巨资用于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累计退耕造林种草超过2.36万公顷,荒山造林种草1.7万公顷,防沙治沙封山育林9.6万公顷,初步遏制了这一地区生态退化恶化的趋势。据2006年7月26日卫星数据测算,青海湖的水域面积为4274.07平方公里,比2005年同期增大了9.95平方公里。2007年青海湖水域面积也有所增加。

为了有效保护青海湖渔业资源,维护青海湖生态链的稳定,青海湖省政府坚持实行封湖育鱼,加大湟鱼人工孵化和增殖放流、渔政管理设施的投入,以及对青海湖水资源的监测力度,湟鱼资源量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喜人变化。

2007年8月,青海省政府出台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管理方案:青海湖景区内各项永久性建设将一律停止,同时不允许开工新的项目,并将目前的109国道南移。以后,汽车将不允许进入青海湖景区,一切建设项目和旅游项目必须遵循环保要求,今后游客则只能走栈道、骑马、骑自行车或坐符合环保要求的电瓶车等。

值得关注的是,青藏铁路开通后,来青海湖观光旅游、探险者大为增加,2006年青海湖、沙岛和鸟岛三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80.44万人次,2007年1~7月,环青海湖地区接待游客达117万人次。部分游客随意丢弃塑料制品等垃圾,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青海湖的环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生态环境破坏易,修复难。青海湖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让“神湖”永葆风采,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每一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