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思想情操,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粗浅探讨。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37-01
音乐欣赏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思想情操,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我们知道,音乐欣赏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者的审美过程,它包含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四个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要素,其中,音乐审美感知是一切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是人们把感觉到的美通过知觉反映、评价做出的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像是大脑对感知到的声音图像等事物重新组合并发展创造的过程;音乐审美理解是人们在音乐审美中,用某种感性形式对审美活动意蕴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而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密不可分,它是伴随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认识的时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我们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音乐家和鉴赏家,但我们可以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欣赏课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那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体会。
1.重视音乐体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受审美倾向,审美能力,以及社会阅历等影响,他们对音乐常常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音乐的独特体验,但不能让感性的学生偏重于一些低俗音乐。教学中,老师不能为迎合学生的口味,随意地选用一些格调低劣的网络音乐或思想情感肤浅的流行音乐作为欣赏课的审美对象。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音乐教材,合理地开掘一些音乐资源,包括适当选用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以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
勋伯格曾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当它把作者内心激荡的感情传达给听众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率,才能由此引起听众内心感情的激荡。"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它既体现了作者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高深的音乐修养,又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深刻、独具的观察、感受、理解,因此,作品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情感蕴藉往往能触人心魂,动人心弦。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们通过反复聆听,就能捕捉作品中那丰富的音乐形象:悲哀、叹息、厮杀、凶残、深沉的思考与忧郁、彷徨以及坚强的信念和对光明、胜利的渴望和追求等等,从而感受到作者面对现实,抗争命运的不屈精神和坚强意志。欣赏这样的作品,不但能催人奋进,还能怡情冶性。
2.重视欣赏方法点拨,培养独特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一种感知、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逐渐了解其本质和属性的审美能力。我们欣赏音乐总是先从音乐的外在形式切入,如曲式、调式、旋律、节奏、和声等等,在对音乐的外在形式因素有深层认知能力后才能达到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只不过由于审美主体的不同,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不同而已,如我们在聆听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时,每个人听后的心里感受肯定不同,有些甚至不能理解乐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境。因此,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老师要重视欣赏方法的点拨,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感受力,比如,根据不同音乐的类型、特点和风格,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色彩、曲式结构、调性等外在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对作品创作和形成的历史背景,作曲家的创作个性、创作观念,演奏家的风格,录音师的录音技术及爱好等进行了解,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力。当然,作为审美主体的学生,他们的素质、阅历、情感、性格等等,也是造成他们审美感受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平常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和良好个性的塑造。
3.重视音乐知识传授,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
音乐知识是非常丰富和广阔的,单单要求学生掌握和熟记音乐课本上的一些音乐知识和术语,还无法真正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因此,老师应当根据作品的特点,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地补充一些音乐知识,为他们更好理解音乐作品作好铺垫和启发。如上初一"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时,老师可以补充有关中国民歌发展的音乐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各种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民歌和现代民族音乐的关系,掌握欣赏民歌的方法等等知识,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民歌的审美理解力。
如欣赏中国民歌《放马山歌》和《赶牲灵》时,可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审美:"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山歌)""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在学生观察曲谱和反复聆听后,老师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评议:"《放马山歌》与《赶牲灵》都属于山歌,但由于地区不同,在旋律、曲调上又有各自的特点。《放马山歌》是一首流行于云南的反映放牧生活的著名山歌。歌曲结构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句曲调是根据上句的音乐素材发展而成的……《赶牲灵》是一首陕北人民喜爱的山歌(信天游),旋律由上下对应的乐句构成。上句句幅宽长,跳进上行与级进下行的音调交替,加上带上滑音的自由延长音,听上去就像通往远方的道路那样悠远。
4.重视音乐实践,培养音乐审美表现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表现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像力和表现力。表现音乐美的能力首先是情的表露,情动于衷才能咏歌之,手舞之,足蹈之。由于各类乐曲题材广泛,体裁不一,民族特点各异,加上用以表现的调式、曲式、和声等等各不相同,因此,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不相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引导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表现力。音乐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让学生根据音乐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或用文学形式--诗歌、散文来表达;或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总之,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多带着欣赏目光鼓励每一位学生去表现他们对音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要切实把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这三种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乐感",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和情感鉴别的本领。教学中只要将技、情、趣熔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英《音乐审美教育散论》,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1期
[2]袁军兰《浅议音乐教育审美育人》,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3]程冰凌《论音乐的审美教育作用》,载于《辽宁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