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组学习” 不是“分开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教师在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时,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教学环节:
自主学习:1.请分别找出课文中对外祖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并在书上作批注;2.组内交流;3.分组汇报。
任务分配:神态描写全班共同分析;A组分析外貌描写; B组分析语言描写;C组分析动作描写。
类似的把“分组学习”演变成“分开学习”的情形,我也曾见过几次。从设计者的意图来看,是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我不得不泼点冷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指向应是所有学生。学生在课上学习一篇文章,从微观上说,都应达到本课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从宏观上说,都有权利指向课标中的学习目标(规定动作),不是由老师指派“你学这个”、“他学那个”。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当让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自己薄弱的一方面重点学习,然后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更多的补充,正所谓“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就是两个思想”,这也正是小组合作学习特别重要的一点。
分组学习的目的是“合作”,而不是“分开”,“任务分配”不是“任务分割”。倘若每个小组只完成一个任务,那么,“合作”就没有了平台,思维的碰撞就缺少了可能。没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谈何交流?比如“A组分析外貌描写”,那么,对于“分析语言描写”的B组学生和“分析动作描写”的C组学生就没有了发言权,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们未经审慎的思考,只能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了。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唐诗《次北固山下》时,也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他建议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一个组的学生汇报时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一位同学把诗歌做了散文化的改写,一位同学绘制了一幅画,一位同学则带来个性化的朗诵,还有一位同学则在别的同学汇报时,表演了“沉吟诗人”的角色。应该说,这个小组的同学的学习都指向了完整的诗歌学习和理解,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这里并不在乎评价学生谁优谁劣,而是全员参与,在合作学习中领会了不同艺术形式的魅力。因此,分组学习不是分开学习。
(摘自《人民教育》20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