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寓德于行:谈大学生德育实践性活动的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应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从而培养解决具体的道德问题和处理各种现实的道德情景的能力。建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需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系列活动为主线,以活动促发展,寓德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实现道德的体验和感悟。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实践性活动
现代德育观念认为完整的德行应是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这便要求个体不但要成就自我,还要通过成就自我影响社会,成就他人,完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建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需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系列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亲力亲为,实现道德的体验和感悟。
一、开展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说明人的品德和个性均形成于实践活动之中,实践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作用并改变着外部世界,也改变着自己。因此,德育实践活动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人格内外交流的基础。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道德领域中,活动尤其是协作式活动对道德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协作发展了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并在互惠的基础上发展了相互尊敬和公正感。他强调,活动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基础,能培养“批判态度、客观性和推理思考的行为形式,从而使其能够逐渐摆脱成人和外在的强制,真正执行通过协作得来的规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我们做公
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活动更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而自我教育是衡量道德教育是否成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成功的重要标准。加强学校德育的实践性和活动性是德育的本质使然,也是解决学校德育工作
实践性缺失的必然选择。
基于以上认识,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
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我们需立足现实,审时度势,面向学生,关注未来,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德育活动体系,实施体验、交流、务实、践行的价值引导方法,高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理想追求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德育活动的现实情境中学会自主选择、主动发展,成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公民。
二、建构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体系的模式
德育实践活动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等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行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能正确理解德育理论,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它不仅包括大学生自觉的道德修养活动,而且包括一切有利于学生正
确理解德育理论的教学考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服务活动
等。我国不少学者对此有所研究,如齐欣在《对德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探索》中就以学生的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性质划分为:学习性的德育实践、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活动体系的构成内容应该包括了教学考察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活动、校园文明竞赛活动、日常行为管理、心理咨询调适等。
(二)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的模式建构
大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应摆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努力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活动模式,从而建立起成熟的健康持续发展机制。
1.创设以校园文化为主导的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活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群体心理及其物化的表现形式。大学校园文化在创建和谐大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导向功能管理和规范功能完善和调节功能、审美和塑造功能、传播和辐射功能等方面。也即是校园文化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驱动、规范和陶冶效应。因此,我们应着眼于整体,营造育人氛围,努力创建以校园文化为主导的德育环境。
2.构建“主体—活动—发展”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
“主体—活动—发展”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是促使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它强调了“德为先、生为本、知为基、能为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活动促进发展。
(1)确立以生为本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潜能,体现其主体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以生为本”,让学生做教育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塑造自己。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要求和特点,依据教育活动的主题,从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地位出发,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注重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建构学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为重点,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超越,使其在自主性体验中内化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