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引水突困的“当代愚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引水突困的“当代愚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近40年的寻水、引水过程中,北庄人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后有十几名群众在山崖寻水坠亡或淘井时窒息死亡。

“北庄人惜水如惜油,赶集上店才洗头,洗脸水澄清洗衣服,刷碗脏水喂猪牛。”这是河南省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流传的一首童谣,这首童谣是北庄人惜水如油的真实写照。

巩义市南部有一座海拔约1200米的黄家山,属嵩山支脉。黄家山是一个断层山脉,一层层岩石南高北低,受地质影响,山中积蓄的泉水都流到了山北。于是,山北水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山南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而北庄村下辖的7个村民组,510户1988人就处在土地贫瘠的黄家山南麓。

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号召村民凿通了一条916米长的隧道,从黄家山北麓引来了山泉,然后他又在村里建起了蓄水池,解决了北庄人吃水难的问题。但因为这项引水工程,他至今还负债4万多元。

他,就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北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周。谈起几年前吃水难的问题,杨小周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

难忘的贫水记忆

在北庄人的记忆里,水是奇缺的。

北庄村的农业生产只能“望天收”,天下雨了,地里能收点庄稼。水资源枯竭季节,人畜用水要到数里外镇区或邻村车拉人挑,北庄人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挑一副水桶到三四里外的邻村担水。

遇上好心、热情的人,会让他们先挑。但是常到别村水井挑水,难免会惹邻村人不高兴,他们会说,井水都不够自己用,哪能给别人用?特别是在秋冬枯水季节,水井水量有限,大家都会起早“抢”水,为水发生争斗的事时常发生。

北庄人落下了贫水和贫穷的名声,谁家姑娘找婆家听说是北庄的,就会一口回绝。至今,村里还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光棍。

1958年3月,杨小周出生在北庄村。从他记事起,父母每天三四点钟就摸黑去挑水,不知摔倒多少回,不知磨破多少双鞋。

6岁起,杨小周就被父母用井绳吊到井底舀水,13岁就加入早起挑水的队伍。很多时候,在山路上摔倒了,杨小周顾不上找甩掉的鞋子,而是赶紧把水桶扶起,难过的不是刮伤了皮,而是损失了半桶水。

艰苦找水

北庄人寻水的决心从来没有间断过。

1972年,北庄村曾计划开凿冷沟1300米山洞引水,但技术落后、经济困难,山洞打至60米就被迫停工。

1979年,北庄村与相邻的南庄、罗泉三村共同奋战三个春秋,开山凿洞,遇沟架桥,从盘龙山下修通了一条6700米的水渠,引洪河水库水入村。然而,由于渠线太长,水流不到北庄村就被截流完毕,北庄人只能望渠兴叹。

1988年,北庄村聘请中国有色金属勘探公司钻探出245米的深水机井一眼,没过几年地下水位下降,机井被闲置。

从2001年开始,北庄村用两年时间修建容纳30立方米的家用水池300余个,利用汛期的雨水和4公里外的黄家山崖下泉水作为补充,缓解了北庄人吃水难问题。但是,由于水中含氟量过高,根本不符合人畜饮用水标准。

在近40年的寻水、引水过程中,北庄人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后有十几名群众在山崖寻水坠亡或淘井时窒息死亡。

2005年,杨小周出任北庄村党支部书记。他认为,建水窖、修水池收效甚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经过巩义市水利局专家考察论证,北庄村人畜用水一年需7.5万立方米,而黄家山北面滴水沟年供水量超过100万立方米,若开山凿洞将水引到北庄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北庄村以及邻村的用水问题,还可浇灌土地近千亩。

最终,杨小周下定决心利用落差,从黄家山打隧洞引水。

引水壮举

这一决定激起了“千层浪”,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要毫无偏差地凿穿一座大山,怎样制订科学的施工方案?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北庄村来说,这一决定无异于天方夜谭。

杨小周坚定地说:“古时候有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我们也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一代人没把隧洞挖通,下一代接着挖,总有挖通那一天。”

为统一全村干群思想,杨小周先后20次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杨家寨山北的冷沟和滴水沟寻找水源,先后6次聘请巩义市水利规划方面的专家到黄家山实地考察、论证、规划、设计。

在寻找稳定水源的过程中,杨小周不知摔了多少跤,不知道刮破了多少双鞋,有一次差点摔下数十米的悬崖。时任涉村镇党委书记雷俊卿、镇长杨红伟被杨小周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数次登上黄家山杨家寨主峰,研究引水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北庄村引水工程得到了河南省发改委、省水利厅批复的立项报告,这让北庄人看到了希望。

2007年12月,北庄村饮水工程开工建设。回忆起筹备凿洞的那段时光,杨小周至今还难以平静。

按照水利专家的预算,开山凿洞、建泵站和水库,整个工程下来要花将近500万元。但当时只有巩义市水利局拨给村里修水窖的20万元,别说开山凿洞,就连前期修路、架电都远远不够。杨小周说:“当时,我既感到非常激动,又感到压力很大。”

为了解决难题,杨小周召集党员干部开会,共同商议对策,最终形成一致决议,20万元拨款等引水隧洞开工再用,前期工程党员干部共同想办法解决。

北庄村离黄家山下约2000米,原来只有一条高高低低崎岖不平的小蚰蜒路。要想凿山引水,必须先修路。

杨小周带领全村老少齐上阵,每天100多人奋战在崇山峻岭上,拖拉机、三轮车齐上阵,有的村民把人力车带上了山。拖拉机、三轮车都是村民自己加油,不要任何报酬。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北庄村就修通了2000米长、4米宽的施工道路。

资金始终是困扰杨小周的一个大问题。为了筹措到工程款,杨小周先是把自己家中的1000多斤粮食卖掉捐出来,后又找到两名公立教师作担保,以个人名义在农行贷款2万元。

杨小周把家里的钱全部用在了引水工程上,因家中无钱供应女儿上学,女儿在郑州上学后半年时间没跟家里通过一次电话,仅有的一次电话还是女儿哭着说:“爸,我明天就没有吃饭钱了。”谈到这里,杨小周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杨小周的行动感动了北庄村村民,他们纷纷拿出微薄的积蓄,甚至有的群众为捐款主动卖掉了家里的牲畜,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收到群众捐款9万多元。

2008年3月,工程开工不久,从陕西请来的工程队就因为施工条件过于艰苦而选择了放弃。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小周再一次站了出来,发动全村群众自己凿洞引水。在山西开矿的村民姜得知村里要凿洞引水的消息,带着工友回村主动接下工程。杨小周说:“前200米,你别想让我给你一分钱。”姜说:“这个时候啥也不考虑,我先垫付20万元,打着说着,就是赔本也要干。”

从此,杨小周就和工程队13名工人在山上安了家。隧道口的空地上,两个四面透风的帆布帐篷就是杨小周和工人的宿营地。夏天他们顶着蚊虫的叮咬,冬天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吃在帐篷外,住在帐篷内,挂面、馒头蘸点辣椒水,成为一日三餐。

2米宽、2米高的山洞,还得进三轮车,还得开简易皮带运输机,还得打眼放炮、通风、去尘,艰苦的自然环境着实让施工人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工人们从来不叫苦,不叫累。

杨小周不仅亲自参加劳动,还定期检查安全措施。利用闲暇时间,杨小周改良创造了“梅花式”爆破法,制作了简易的传送装车装置,大大提高了爆破和清运效率,缩短了1/3的工期。杨小周说:“打洞时,我最担心两件事,一是筹钱,二是安全。可能是精神紧张,从来就没有瞌睡。”2008年冬天,天寒地冻。一天夜里11点钟,杨小周像往常一样踏着厚厚的积雪巡夜,隐隐约约听到看护设备的杨保军痛苦的声。他走进杨保军的帐篷一看,只见杨保军正抱着发紫的伤腿,看见有人进来赶紧遮盖起来。杨小周对安全更加重视,干活儿的工人由原来每天三班倒变成四班倒,防止因疲劳造成意外。

就这样,北庄人依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简单的工具,经过近两年的奋战,2009年9月3日,一条长916米、高2米、宽2米的引水隧洞全线贯通了。

美好灿烂的明天

引水隧洞开通后,杨小周又带领全村干群四处筹款40万元,加上巩义市水利局的80万元拨款,从黄家山北铺设了一条1000多米的3寸引水管道,在黄家山南麓修建了一座储水量达4000立方米的郑州市村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蓄水池。目前,蓄水池通往各组的主干管网已经铺设完毕,今年夏天,北庄群众将全部喝上自来水。

北庄村引水工程给北庄村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北庄村山林丰富,黄家山上有杏、桃、枣等野生果木10多万株,非常适宜发展小杂果种植业。杨小周邀请巩义市老促会专家进村进行果树嫁接指导,采取种植和嫁接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林果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已完成桃树、杏树、酸枣树试验嫁接400多株,将逐步全面推广。

引水隧洞的开通,为北庄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北庄将和大峪沟慈云寺景区连成一片。

2011年,北庄村整修了村里通往S237省道的道路,新开通了一条5米多宽通往引水隧洞的道路,将引水隧洞口径由原来的2米乘2米拓宽为2.5米乘2.5米。由于资金有限,通往大峪沟景区的路还有500多米没有打通,如果这条路能够顺利打通,车辆能够直接通往大峪沟慈云寺景区。

如今的北庄村正悄然发生变化,而杨小周依然住着老式房屋,骑着破旧的摩托车,穿着褪色的衣服和脱落漆皮的皮鞋,背负着为引水工程而借下的4万多元外债。但此时,杨小周脸上多了些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