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社会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民族繁荣。近年来,在农民工的主要输入地和输出地相继出现“民工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民工荒”的本质无非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及托达罗模型框架下考察劳动力的供给行为是解释“民工荒”现象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荒;劳动供给

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162-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涌向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这是我国在长期二元经济中所积累的势能在体制松动下的补偿性释放,农民工进城就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从2004年开始,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进入2004年下半年,“民工荒”不同程度地在作为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地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出现,这些地区的不少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广西曾经被视为取之不尽的廉价而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务资源的输出地,2005年初开始感到了“民工荒”的压力。安徽是劳务输出的大省,2006年初首次出现了“民工荒”。本文试图在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及托达罗模型的框架下,从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微观经济学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框架下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1.两代农民工的划分

第一代农民工,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从农业和农村中流出,成为“民工潮”的主体。第二代农民工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他们构成了“民工荒”的主体。在不同时代成长的农民工有着不同的阅历和特点,导致他们的追求目标、偏好不同。从心态和文化习俗来看,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对城市认同感较低。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中的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真正立足,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

2.第二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与“民工荒”

(1)工资率的决定

工资率w由市场决定且与劳动者素质成正相关。第二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程度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一些,但仍然缺乏专业技术,缺乏竞争力,大多数人进入的是次属劳动力市场,工作艰苦,工资低。第二代农民工选择工作的参照系是城市,由于缺乏做农活经验,对艰辛的工作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更希望进入首属劳动力市场,干体面的工作。生活社交范围比第一代农民工广,习惯于将自己与城市居民相比,相对剥夺感强烈,又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他们希望更高的工资补偿。这样,期望的工资水平和实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2)非劳动收入

效用函数:U =U(Y,H),Y>0,0

时间约束:H =24-L,L是工作时间

预算约束:Y=w/p・L +Y0 =w/p・(24-H)+Y0

则U =U(w/p・(24-H)+Y0,H)

由均衡条件得:-dY/dH =w* /p

三、托达罗模型框架下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的一个暗含假定是工业部门中不存在失业,即农村劳动力到城市中找工作,就业率可以达到100%,这与事实不符。托达罗将二元经济中劳动力流动的焦点放在工业部门的失业上,即由于某种原因,如在政策上设定最低工资、工会组织干预等,工业部门的工资具有下限且存在刚性,经济中存在失业,农村劳动力即使进入城市也未必能找到工作。所以,托达罗认为,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为了谋求高收入欲向工业部门流动时,考虑的并不是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而是将对工业部门的预期工资与农村实际工资进行比较。如果用w0表示工业部门的工资,L和L2分别表示工业部门的在职人数和失业人数,那么,工业部门的预期工资就可以表示成(Lw0)/(L + L2)。托达罗模型的机制是:只要工业部门的预期工资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转移,劳动迁移的人数增多,工业部门的失业人数就会上升,预期工资随之下降;当工业部门的预期工资与农村部门的实际工资相等时,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便会停止,从而达到劳动力转移的均衡,即: + L2),其中,w是农村部门的工资率。在同等条件下,按托达罗模型的假设,城市工业部门所能容纳的农村劳动力将会更少,因而会加深“民工荒”的程度。此外,农民工在劳动力转移中保留土地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特色。农村劳动力转到非农行业务工,但在农村仍然保留承包地和宅基地,不失去在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一旦他们找不到工作,仍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在农村仍有其基本生活的保障。近年来,中央对农村实行先减后免农业税的政策,并将以工哺农、促进农业发展作为战略方针来抓,使得土地价值上升,农民工更关注自己持有的土地。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民工荒”的程度。

四、政策建议

解决“民工荒”问题,需要对经济社会全局作出统一筹划。从长远来看,一是要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人地矛盾尖锐,因此,要彻底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不对等的局面,控制人口数量,使劳动力市场的绝对供给减少。二是要增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只有大力发展经济,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增加劳动力需求,才能改变供需双方的不平等地位,使农民工拥有选择的自由。从中期来看,一要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知识密集型产业、介于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间的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三种相对集聚的梯次产业布局。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输入地,打造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在经济欠发达的输出地,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在两者的中间地带,则建成介于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之间的产业集聚。二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培育劳动力市场,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迁移制度,制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最低工资标准、户籍管理等法律法规。从近期来看,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的制度,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缺乏的是技术工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起飞初期,经济增长率都会比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有些企业或产业开始向知识型转变,这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要求企业的职工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因此,一方面要对现有农民工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坚持职业与技能导向,加大农民工培训;另一方面,要积极创办各类职业技术大、中专院校,培育一批新时代的“蓝领”大军。

参考文献:

[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汝信,陆学艺.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余蔚平.政府、市场与增加农民收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郭继强.次级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劳动供给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

[5]崔彩周.“民工荒”的积极效应探析[J].改革,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