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呼唤加强工具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呼唤加强工具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忽视工具性现象,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教材体例编写不当

1.教材是一个个单篇文章的组合,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编写完全抛弃知识体系,甚至“能力训练”一类的词语也很少看到,知识、能力、训练等内容被逐出了教材。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回过头看看教学实际,高中语文教师抱怨初中语文教师连最起码的语法、修辞等知识都不教,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才来补语法修辞等,大大加重了高中教学的负担。而且,学生过了那个“打基础”的年龄,语文知识也不太容易学进去,以致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不能掌握。语文教学应该涉及的字、词、句被代之以“自己去感悟”“在悟中学”“再揣摩揣摩”。由于教材没有知识体系,一线教师也心中无纲,更何谈按新课标主张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呢?

2.教材选文实用文与文学作品比例严重失衡。

以使用较广的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共20个单元,实用文只有5个单元: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必修二的第四单元(演讲稿、悼词);必修三的第四单元(科普文);必修五的第三单元(论述文);第四单元(说明文)。其余15个单元都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实用文所占比例仅为25%。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中只有《中国民俗文化》《新闻阅读与实践》《演讲与辩论》《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5本属于实用文方面,也仅占31%。

再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共20个专题,实用文只有3.5个专题:必修三的第三专题:学术论文、文化随笔;必修四的第一专题中的“英名与事业”(悼词、序言、演讲稿);第四专题(演讲稿、访谈等);必修五的第一专题(绪论、说明文等)。其余均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实用文所占比例仅17.5%。

无独有偶,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中也只有《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实用阅读》《新闻选读与写作》《当代语言生活》5本属于实用方面,亦占31%。

现代语文教材的编者忽视语文的工具性,重文学作品而轻实用文,导致二者比例严重失衡,由此可见一斑。

二、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有误

表现一:单篇课文的教学重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缺乏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文本涉及什么样的内容,就上成什么课。《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重点定为“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没能按照单元教学要求教会学生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的重点不是学习这篇经典演讲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艺术,而是了解美国黑人的不幸命运以及为争取平等自由所作的斗争,理解马丁・路德・金为黑人的自由平等所作的贡献。忽略了其文体特征、演讲稿的内容特点,上成了历史课。《神的一滴》教学重点为“通过学习课文,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引导他们思考与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上成了环保课。《我的空中楼阁》,好好的一篇美文,不去引导学生感受那文笔的灵动,情思的飘逸,比喻的新颖典雅,句式的跳动活泼,却偏偏要引导学生生硬地去挖掘文本的“思想性”,去领会文章的“哲学思辨”,变轻灵为沉重,化洒脱为晦涩,上成了哲学课。《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目标定位为“通过学习,了解人的脆弱,学会坚强”,上成了心理健康课……

公开课教学更是如此,不管什么文本、什么课型,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设置生动感人的情境,设计声情并茂的导入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场的“精彩”,精彩的标志就是让学生感悟、感动,甚至流泪;让几个聪明一些的学生站起来发言,从他们的嘴里引出带有白胡子的哲理,以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课上的“堂练”砍掉了,静思默想的时间没有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挤掉了,只剩下众声喧哗的热闹场面,漫无目的的师生对话。脱离文本,一味放纵学生所进行的“个性表达”“独特感受”“情感体验”,已经成了无本之木的非语文行为。

教材阅读文本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方方面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教育是必需的,但也要把握好尺度,语文课再怎么改革,它应该还是语文课,它姓“语”,它的工具性特质不能变!

表现二:对教学篇目的取舍重文学性轻工具性。必修课本中的实用文为数已经不多,但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要么略讲,要么不教,还美其名曰“让学生自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选修教材更是如此,《新闻阅读与实践》《演讲与辩论》《实用阅读》等教材,有的学校花钱订了但束之高阁,有的学校干脆不订。一些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实用文教学的重要性,江苏锡山中学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多次开设演讲、访谈等公开课,开重语文工具性之风。

三、升学考试试题设计偏颇

从高考试题类型比例看,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太少,检测学生文学修养方面的试题偏多,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每年必考,分值很大。江苏高考多年没考过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即使是论述类文本也是选择《谈静》(2010年)、《捧与挖》(2011年)、《笑的价值》(2012年)、《论名声》(2013年)等文学性极高的杂文和文艺性论文。高考指挥棒如此挥舞,也难怪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轻工具性而重文学性了。既然高考试题基础知识分值很少,那有什么理由让学生陪自己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于是,“知识和能力”这个工具性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严重架空。

当前中学语文界忽视工具性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长此以往,危害无穷。 第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来以实用为主的语文学科,应该是学生非常重视的,可是由于语文教学不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架空语文的工具性,大谈人文性,使许多学生如堕五里雾中,导致其对语文不感兴趣,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第二,造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常遇见这种情形:高中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甚至连信封的正确格式都不知道。

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