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流动性陷阱离中国有多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流动性陷阱离中国有多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尽管过去几个季度中国的流动性十分充裕,尤其是“影子银行”表现活跃,但这仍未改变中国经济下行走势。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从4月、5月的高频经济数据来看,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恐怕更糟。

持续货币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递减,引发了中国是否进入流动性陷阱的讨论,有人甚至担心中国重蹈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覆辙。 货币政策有效性因何递减

针对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减弱,有人解释为货币政策存在一到两个季度的滞后期。倘若如此,为何宽松货币政策数季度有余,仍未见中国经济回暖?事实上,导致当前货币政策传导失效的是结构性矛盾,流动性看似供大于求,但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诸多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存在借新还旧的现象,以及国有企业获得廉价贷款并未进行投资反而投入信托等原因,整体上的流动性充裕并未刺激有效投资,结构性困境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

企业债务负担积聚,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当前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余额为65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超过120%。企业债务情况略好于西班牙,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约是美国、德国的2倍。而相比于欧美先进企业,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有限。

很多中国企业“借新还旧”现象也十分突出,尤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因其项目期限较长,短期内很难获得回报。资金期限错配导致很多现金流用来偿还贷款,债务不断累积。2012年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9.2万亿元,其中有3.5万亿元将在未来三年到期。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为应对金融危机,近几年中国向实体经济投入了大量流动性,阻止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以及不良贷款急剧上升。但大规模刺激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很多企业获得大量银行贷款,投资项目又少有盈利,很多行业因此出现了巨额债务,也加剧了产能过剩,大量“僵尸企业”浮出水面。

根据IMF报告,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在全球处于低位,2011年中国产能利用率降至60%。当前中国产能过剩不仅困扰着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也常见于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资金源源进入相关行业,却很难获益,实体经济复苏乏力。

地方政府与国企垄断降低了有效投资。国有企业依赖垄断,享受着资源和丰厚利润,但国企相对获得贷款容易,却未进行投资,反而将资金通过信托转贷给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

截至2011年,国有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7.5%,但国有企业贷款却占银行贷款总额的60%-80%,民营企业面临资金困境,不得不通过更多留存收益、企业主出资以及“影子银行”融资。 中国是否是另一个日本

日本是首个陷入流动性陷阱和长期通缩的主要工业国。上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曾持续减息以期提振经济,反而将日本带入流动性陷阱,物价通紧,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低迷,失业率持续上行。对比当前中国与日本资产泡沫破裂之前的情况,有六大相似之处值得警惕。

相似点一:“僵尸企业”占据社会资源。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设备投资增长迅速,仅1983年为负值。从1988年开始,受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在低利率的刺激下,日本的设备投资增长率均超过15%,但日本工矿业生产率并没有显著增加,部分设备闲置和产能过剩现象加剧。目前中国很多行业面临显著的产能过剩,也有不少因获得放贷或政府支持而免于倒闭的“僵尸企业”,这都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

相似点二:货币异常宽松。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有相当大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扩张。从M2占GDP比重来看,日本1980年该比例为140%左右,到1991年泡沫爆发前增加到近190%,流动性明显过剩。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4万亿经济刺激带动大量项目推进,配套资金大规模下发,带动了银行信贷屡创新高。截至2013年5月末,中国的M2余额达104万亿元,较十年前翻了5倍多,中国的M2与GDP比重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

相似点三:经济增速反转下行。上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经济保持较高增速。1950年至1970年经济起飞阶段,日本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0%,在70年代至80年代,增速也达7%。8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如同吹起的肥皂泡,表象极度繁荣。但1991年春,日本终于在泡沫中沉沦,至今仍然低迷。反观中国,在改革开放与加入WTO等利好之下,中国经济增速多年保持较快增长。但受制于结构性矛盾困扰,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受到挑战,去年开始增速延续下滑趋势。

相似点四:股市表现令人失望。日本泡沫时期,地价、股价疯狂联动,资产价格循环上涨: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达38915点,此后泡沫破灭,到1992年8月跌至14309点。2006年至2007年,中国也经历了严重的股票泡沫: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上证综指增长了5倍,并于2007年10月达到峰值,其后一年内,上指下降72%。由于国内经济基本面与企业盈利情况不尽如人意,中国A股市场仍维持在2000点左右的较低水平。

相似点五:出口困境与升值压力。从1981年开始,日本出口拉动GDP大幅增长,对GDP贡献达23%左右。但是当时美国正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美国政府运用综合贸易及竞争法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在广场协议后的三年内升值50%以上。反观中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出口需求疲软,发达国家货币量化放松,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相似点六:避免创造性破坏。1986年,日本政府发表“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很多行业竞相扩大,企业和银行部门相互持股十分普遍。而企业、金融和政府的盘根错节,导致20世纪80年代日本“僵尸企业”大量存在。与之类似,当前中国国有企业长期占有廉价资源,中国银行业享受存款上限带来的利润,或将推动“创造性破坏”进程。

当前中国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惊人相似,包括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放缓、货币升值压力、产能过剩和资产市场投机的银行业参与等等。 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

当然,中日两个经济体处于不同时代,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中国经济增长、特别是城镇化潜力仍在,中国尚未处于通货紧缩,中国房地产市场尚且可控,中国银行业状况仍相对稳健,等等。只要持续推动改革,中国可以避免重蹈日本的流动性陷阱覆辙。

不同点一: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存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人均收入相对较高;而中国目前人均收入水平仍然较低。60年代末日本即达到人口结构的刘易斯拐点,其后20年,日本制造业工人薪资大幅提升,促进了消费提升;而中国刚刚经历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仍供不应求,未来低端群体收入提升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

中国当前城镇化率仍然低于日本当时水平,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阶段,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52.6%。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将进一步释放内需,中国东西部的差距,也有助于未来制造能力向内陆移动,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不同点二:中国尚未处于通货紧缩环境。虽然当前中国经济疲软,导致通胀回落,但考虑到劳动力工资上涨、资源价格改革推进以及全球量化放松带动的流动性增加,预计今年通胀或在2.7%左右,离通货紧缩尚远。

中国短期利率仍然显著高于零,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也处于历史高位。

不同点三:中国房地产市场崩溃尚难预料。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前,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约束金融部门过度涉及房地产市场。当前中国政府已经对房地产风险给予高度关注,推出限购限贷等多项政策,遏制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另外,中国居民购房的按揭比例低于发达国家,有三分之一的购房者是现金支付。而衡量房价泡沫情况的指标——房价收入比,在中国也需考虑到高收入群体灰色收入的存在。

中国房地产主要问题是陋室难求,低收入群体相对支付能力有限。而满足低端群体住房需求需要与保障房建设、收入分配改革配合并行,并非仅房地产调控可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出现类似日本房地产市场崩溃的可能性较小。

不同点四:中国银行业相对温和。造成日本困境的另一关键因素是日本的“僵尸银行”,即技术上资不抵债,但在政府支持下仍能继续经营。“僵尸银行”占有了大量资源,却错过了重振日本经济的宝贵时间,并未贡献于经济增长。

中国银行业仍然稳健,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265亿元,不良贷款率0.96%。当然,如果经济继续恶化,土地价值下降,银行贷款质量将迅速下降。

总之,中国并未处于流动性陷阱之中,中国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四大不同之处,预示着中国有能力通过改革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短期刺激,仅能对中国经济复苏起一时之用,结构性改革才是化解中国产能过剩、避免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关键。 作者为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