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邵逸夫:百年传奇,情系桑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邵逸夫:百年传奇,情系桑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4年1月7日,107岁的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家中离世的消息传来,家乡人民深感悲痛,自发进行悼念。

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家里兄弟姐妹共有8人,由于他排行第六,所以在香港人称六叔。六叔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富于创造的一生。

百年传奇,乡情绵绵。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他的百年人生,比电影更精彩

1926年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邀,南下新加坡开拓电影南洋市场。兄弟俩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挂牌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买下剧院放映天一公司新电影。邵逸夫高价请来粤剧名伶薛觉生担任主演,自任制片和导演,拍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

邵逸夫上世纪50年代进入香港影坛创业,买下当时荒凉的清水湾,修建邵氏影城,引入片场制,创立香港电影制作规范模式。

在称雄香港影坛的20多年间,邵氏电影年产量超过40部,共出产了1000多部影片;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发行点,日观众超过100万人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邵逸夫造就了摇曳多姿的香港电影历史。1967年,邵逸夫创建香港无线电视(TVB),成为香港大众文化的标志。

在与其他电视公司的竞争中,邵逸夫推出了《上海滩》《火凤凰》《京华》《万水千山总是情》等剧集,以高收视率完胜。之后TVB的《流氓大亨》《我本善良》《义不容情》《大时代》《创世纪》也都成为港剧的代表作品。

1964年,邵逸夫接受一家刊物采访时说:“我生产电影,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和愿望。核心观众就是中国人。这些观众都喜欢看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爱情故事……他们怀念祖国大陆,也怀念自己的文化传统。”这是邵逸夫一生遵守的制片宗旨。

这些剧集中,很多都延续了邵逸夫的故园情怀。他就是用这样的传统理念,慰藉了海外游子对乡土的思念。热播海内外的邵氏一系列经典武侠影视,同样勾起了全球华裔观众的怀乡情结和民族情怀。而海外华人对邵氏武侠片的追捧,也使得邵逸夫的文化理念得以传播和强化。

影视巨子邵逸夫内心始终恪守着传统浙商的价值观:以义言商,光耀门楣,泽被乡里。他一辈子乡音不改,情系桑梓。毫无疑问,邵逸夫是个成功的文化巨商。造就这种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勤勉敬业,精明能干,慈善为怀,远见卓识……正如电影学者石川所说:在邵逸夫所有的成功里,都牢固地盘旋着传统的中华文化根基。

作为老派文化商人,邵逸夫对人才有一种本能的爱惜。

1980年邵逸夫接TVB董事局主席后,TVB捧出了脍炙人口的“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方面,继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这三位公认的明星之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刘嘉玲、周海媚等各具特色的花旦。

在电视行业,邵逸夫也成功“造星”,为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人才。

香港那个是家,宁波庄市旧居也是家

邵逸夫旧居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勤勇村,门牌号是老邵家3号。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大约200平方米。邵逸夫住过的房里,陈列着一张简易木床、一个写字台和几个木箱。二楼书房里放着一些书画和邵逸夫部分照片。8张字画,都是好友赠送给邵逸夫的。“小阿爷很珍惜这些书画,之所以没有带到香港,是因为他觉得香港那个是家,这里的也是家。”邵逸夫的侄孙邵才元说。从1987年到2005年,邵逸夫6次回到旧居。回到杭州、宁波但未能到庄市旧居的次数有5次。

如今,这座老楼已成了宁波的一个人文景点。

77岁的邵才元一直守护着这幢老楼。他轻抚邵氏家谱,良久不语。他爷爷与邵逸夫是堂兄弟,所以他叫邵逸夫为小阿爷。

1987年是邵逸夫自18岁那年离开家乡后第一次返乡,这一别太久太久。

乡土、乡味,悠悠乡愁;乡亲、乡音,殷殷乡情。

那年4月17日,春光明媚,万里无云。车队从宁波机场缓缓驶抵庄市邵家。宁波市市长指着在旁的一位邵氏族人,向邵逸夫介绍说:“这位是您的侄孙,名叫邵才元。”邵先生听了,立即上前与他侄孙握手问好。这时,邵氏旧居前后站满了邵氏族人,邵先生向族人挥手致意。一进旧居,邵先生心情分外激动。阔别故乡60多年,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走入楼上中堂间,邵先生向众人说:“这是我的老家,请各位就坐,请各位用茶。”这句话他是用浓浓的宁波乡音说的。顿时,中堂会客室充满了欢笑声。

家乡人民向邵逸夫送了三件礼品:一块精致的乡土,泥土取自邵宅,经过高温消毒,做成了一块银元状的礼品,正面刻着“乡土”二字,正反面四周用金黄的稻谷排列成环形;一把银钥匙,它是用两块银元加工而成,寓意请邵先生常来故乡;第三件礼品是一本小相册,有邵氏祖屋、邵氏祖墓、邵氏祖庙、邵家村外景以及庄市街道风貌与中兴母校等照片。拿起这块“乡土”,邵先生高兴地说:“这块乡土正合我意,我想乡土想了几十年,今天总算见到了、拿到了,我回到香港要好好保存珍藏,留作纪念。”

邵先生的侄孙邵才元把邵氏祖上遗留下来的文房四宝双手呈送给邵先生,他说:“这些物品是我父亲收藏在家里的。”邵先生高兴地一一收下。

去往墓地的田埂路两旁开满了油菜花,邵逸夫看得很开心。他兴奋地跟旁人说:“金灿灿的多好看!”来到先父墓地,邵先生首先看到的是“邵公玉轩之墓”墓碑以及两边的墓志铭,还有康有为等名人题书的赠联。见到先父之墓依旧如此完整,他用宁波乡音向市长说:“谢谢政府的保护!”邵逸夫一行在邵氏墓园祭奠了祖墓。

第一次返乡,邵逸夫出资200万元港币在离邵宅百米的地方建造邵氏康乐园。乡情像坛久封的陈酒佳酿,使他在温馨和醇酽中沉醉。在乡情的薰染中,他每每萌动着造福故里、报效桑梓的心愿……

2005年4月27日,是邵逸夫最后一次回乡的日子。那天他先到邵氏墓园祭扫,扫墓完毕立即驱车到庄市邵家旧居。燕语呢喃,飞花落檐。邵先生徘徊在庭前篱下,缕缕乡情萦绕胸间。当他看到两块木匾上写的《邵氏敕义堂十五代世系》,称赞说:“写得很好。”2006年《邵氏宗系汇集》一书由宁波出版社出版,成为家乡人民赠给邵逸夫的一份富有纪念意义的特殊礼物。

邵逸夫对家乡的土特产很喜欢,他每次回乡或家乡人去香港给他拜年时,都会带上一些笋干、菜蕻干、芋艿等土产,还有他最喜欢吃的糯米团子。他高兴地直说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邵逸夫回故乡宁波比较频繁,每次返乡都会去看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出。如今早就是“梅花奖”得主的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徐派小生张小君,当年还是二十出头的姑娘,她回忆道:“邵先生每次看戏都很低调,也就是他和太太,还有几个工作人员。一般越剧折子戏专场顶多也就演两个小时,但我们到最后都会延长到至少两个半小时。”

那时候,邵逸夫也是快90岁的老人了。“他看戏时总是笑眯眯的,而且从来不喊累,每次我们准备多久,他就看多久。他其实很懂越剧的,但每次都以鼓励我们为主。之后,还很慷慨地捐资支持我们排新戏。家乡的越剧团队去香港演出,他都会和大家见面,看演出并请演员去香港最好的酒楼吃夜宵。”

老宁波帮的济世情怀

邵逸夫生活简朴,不尚奢华。但他对国家怀有深厚感情,国内发生重大灾害,邵逸夫总是在第一时间捐款。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2013年,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l亿港元。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超过l00亿港元。在邵逸夫生命的最后30年间,他几乎每年要拿出l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千楼荫学子,至今石基有公名。”邵逸夫捐助最多的是教育事业。据统计,1985年至今,邵逸夫共向内地捐赠了47.5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项目,涉及内地31个省份。以“逸夫”二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设施已遍布全国各地高校。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那句话:“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

2008年,国家民政部授予邵逸夫“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国家的强盛需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就要靠教育。”这是邵逸夫的一句名言。

1987年,邵逸夫第一次访问了当时还未并入宁波大学的宁波师范学院,对家乡的第一所高等院校,邵先生格外关切。1988他捐资500万港元给宁师,建造了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的邵逸夫图书馆;1991年,邵先生再次来到宁师,捐资200万港元助建了逸夫教学楼;1992年,邵先生又拿出800万港元,建立逸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04年4月28日,邵逸夫的身影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在宁波大学校园。2007年,邵逸夫又捐资400万港元助建宁波大学科技学院邵逸夫教学楼……

邵逸夫还设立“东方诺贝尔奖”—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为了表彰邵逸夫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1993年他被授予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1994年又被浙江省政府授予“爱乡楷模”荣誉称号。对此,邵逸夫笑眯眯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无垠太空中,运行着一颗永恒的行星。1990年5月,这颗国际永久编号第2899号的行星,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隆重命名为“邵逸夫星”,以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行星。

时代,以这种方式,永久地铭记了一个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