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营养型”而非“迎合型”的编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营养型”而非“迎合型”的编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吃什么都不要吃药,得什么都不要得病”这句俗话表明了公众的心态。其实,想真正不吃药,少得病,依靠的是日常的养生保健及专业的预防治疗,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因为医疗体制的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公众只好通过日常居家养生保健这一条途径来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他们需要的是“求人不如求己”式的养生疗法,这种方法要简单易行,拿来就用,很像家庭中的“速食品”。“吃西红柿不得癌”“白菜治百病”这类简单粗暴绝对的说法最容易受到受众的青睐,博得他们的眼球。“简单粗暴绝对”的代表当属张悟本了,当本是商人的张悟本打着“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的幌子,掷地有声地抛出“绿豆养生论”时,一批老中青养生爱好者都痴狂了,一时间,向来不起眼的绿豆价格狂涨。“一天3斤绿豆熬汤,配上其他的生拌菜等,能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肝癌”,这种既没有科学理论阐述,也没有临床试验证实的说法能大行其道,令公众趋之若鹜,纷纷实践,原因就在于它简单、经济,用很少的付出就能换回健康长寿的预期,这种方式公众当然喜闻乐见。

当然,简单、经济的方法之前如果再加上“科学”二字,一定会对公众健康大有助益。问题是,很多公众没有受过常识教育,缺乏相关知识和判断能力,无法辨别五花八门的各种养生疗法的正误,一味盲从,也就导致了一些江湖骗子冒充专家,鱼目混珠、浑水摸鱼。

在这场“闹剧”中,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宣传可谓“功不可没”。这些媒体正是迎合了公众对“速食式”健康信息的盲信、盲从心理,通过对专家的美化、包装,将某一伪科学命题进行夸张、炒作式的宣传,结果是相关媒体、专家赚得盘满钵满,公众花了时间、付了精力,结果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场骗局,按这样的方式,只会与健康背道而驰。这样也间接造成了公众对养生、营养这些本来很严谨的科学的不信任,甚至是信任危机。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讲,危机是指组织发生的损害其形象和利益,并给其带来损失和严重后果的事件( 一般具有偶发性、未知性、不利性、严重性、危害性和关注性等特点)。因此,做一名“营养型”编辑,给读者呈现真正有益身心的“食粮”,破解信任危机,是媒体编辑的当务之急,也是媒体编辑的良心所在。

要素一:需组织专家型的作者创作稿件

科技类期刊不同于通俗读物,不应坚持“读者中心论”,而应坚持“作者中心论”。术业本有专攻。但目前成为一个“作者”需跨越的门槛较低,因此,近些年来从事营养、养生类写作的作者队伍构成比较繁杂,有真正的专家学者,也有充数的“小商小贩”。作者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质量。在笔者的作者队伍中,几乎都是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或在正规医疗单位从事临床的医务人员,他们有着较高的学术素养和品质素养,同时,长期从事科普知识的创作也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语言表达直接流畅、通俗易懂,他们已经习惯不以煽动性的题目吸引读者,不以噱头性的文稿取悦于读者,他们的稿件内容科学而严谨,表达方式平实而理性。这样经得起科学论证又可付诸生活实践的内容具有相当的正能量,只有这样的稿件才会真正提升读者的理论水平,培养读者的阅读品位,指导他们的日常饮食。相比之下,非专业人员甚至“小商小贩”所供的稿件多是东拼西凑,道听途说,虽说有的稿件一眼看上去内容较吸引人,形式上也较光鲜,但细审之后就会发现漏洞百出,这样读者非但不能从中汲取营养,反而会因错误的做法而损害健康。

要素二:需站在“专家群的肩上”审读稿件

作为科技类期刊的编辑,必须坚守稿件科学性、权威性的原则。期刊承担着知识传播的社会责任。虽说专家型的作者使稿件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作为编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位专家都有其局限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内,他是无可置疑的“专才”。但并非每次约稿内容都在该作者的研究辐射范围内,一旦超出了这个领域,他撰写的内容是否真实、科学、可信,还需要编辑去判断。编辑在学术上应有所专长,对文稿的评价上要有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和发言权。但编辑再“专”,也不可能对每篇稿件的内容科学与否作出正确的判断。怎么办?当然要多听、多看“专家群”的意见。专家群在这里指的是从事某一特定研究领域的主流专家们,他们的意见才能代表科学界的声音。

以转基因食品这个话题为例。近年来,国人比较关注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转基因属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这项技术是好是坏,他们除了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判断,往往还会跟着媒体的导向走。而转基因食品甫一出现,便出现一股反转的势力,他们在媒体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风险性公开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导致很多公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是非自然食品,肯定也是不健康的东西。而这些反对转基因的专家中没有一个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的专家,更没有做过转基因的专家。真正的专家的意见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科学研究能证实转基因食品有害健康。在这场争执中,科学的声音变得微乎其微,因为专家只能提供实际的信息,而不能估计哪种方法在公众文化心理上具有可接受性。任何食品都可能存在风险,但风险不是灾难。传媒的使命是让风险变得可见,让人们理性地正视风险,并告诉人们做出正确适度的反应。这正是传媒科学启蒙的核心价值体现。作为编辑,如果没有站在“专家群”的肩上,没有真正了解关于转基因最主流的声音,我们不可能对这类稿件的导向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一旦判断失误,不仅杂志的科学性、权威性受损,读者的健康受损,还可能导致国家某一产业受损。

要素三:需用时尚性、趣味性的方式活跃稿件

作为以营养、保健为主打内容的科技期刊编辑,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有时候真专家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敌不过伪专家?为什么正规科学作品的销量总是难以企及一些伪科学作品?思来想去,应该是伪专家及其宣传的内容在时尚性、趣味性及适用性上占了上风。这个时代处于速食文化时代,如果读者是一名“食客”,那么编辑就是一个厨师,他要把一道菜做得色、香、味俱佳,“食客”才有兴趣去品尝它。没有色、香、味作铺垫,即使厨师能把食材的营养说得头头是道,“食客”也可能不买账。“色、香、味”之于一道菜肴便如“时尚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之于一篇稿件,编辑在保证稿件内容科学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应处心积虑地在时尚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方面下功夫。只有在形式上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才会让内容走进读者的脑海,最终化作指导读者生活实践的动力。

“营养型”编辑应该是这样的:他知道很多读者喜欢“浓油赤酱”,但不会顿顿大鱼大肉做给读者吃,因为那无异于加速读者在疾病道路上的飞奔。他会选用健康食材甚至只是利用粗茶淡饭,但在百变做法中让读者常吃常新,走上通往健康的捷径。这对编辑来说虽然很难,却是责任使然,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饮食科学》杂志社)